素描
潇湘夜雨,暗淡的墨色是它的基色,整幅画面是单一的墨黑,是一幅可想见而不可看见的山水。漆黑的夜色,再覆以细密的雨幕,深沉深厚、无边无际的黑暗吞噬了一切,视觉的局限带来了想象的无限。雨夜,好似高明的诗人和画家,以黑暗描绘光明,用墨黑营造出一个独特的神秘世界,使幻想可以扩大至无穷、超越现实而溶入潇湘夜雨,获取更丰富意蕴的真实。雨夜的墨黑,映射了心中晦暗,契合了灵魂的孤索,营造出解脱苦闷的桃源仙境。
泼墨
潇湘夜雨,勾勒它的线条是流淌、变幻的。以天幕为立面、以大地为平面、以夜雨为墨滴,率性挥毫,丝丝点点、飘飘洒洒、尽兴泼染,以水墨画般舒缓空灵、轻柔细腻的笔触,立体地勾勒出潇湘山水无穷的变幻和深邃;再敷以流淌的夜色,将立体的空间置于流淌的平面无限拓展。一切都在随意地流淌、变幻,漫无边际地浸漫,看似没有线条和界线,又糢糢糊糊的有着线条和界线,似有若无之间浸染出一幅幅山水来。柔弱的线条,弱化了世俗的桎梏,构成宁静、闲远、淡泊的宽松意境,默契着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
水墨丹青
漆黑的墨色,糢糊的线条,使得潇湘夜雨的画面,有了极至的简洁、极至的抽象、极至的空旷。潇湘大地是极其生动的。矗立其上,有峭拔天下、牢笼百态的五岭。流淌其间,是碧蓝如玉、漱涤万物的潇湘。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然而,这些都隐匿于潇湘夜雨的背景,画面芟夷了一切能芟夷的景物,聚焦的主题是空旷、是无边的空旷。细节的极至省略、风景的极至简朴,创造出无垠无际的空灵疏旷,使得思绪无拘无束地自由翱翔。于是诞生了空旷的千古绝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空旷寂静的雨夜,披衣独坐、倾壶自醉,山水移人情,人情寓山水,一寸丹心,万里江山。
青衣
潇湘夜雨,静谧却不沉寂。它是有声音的、会说话的,是鲜活的、有生命的。雨,夜雨。虽目所难见,却倾耳可听。树声,风声,雨声,江声,清幽的韵律节奏将潇湘山水的立体在空气中扩散开来。屋檐的滴滴答答、树叶的窸窸窣窣,冷风的呜呜咽咽,江涛的汩汩哗哗,天与地在私密低语,说着宇宙亘古不变的话题。潇湘夜雨之中,人们,听见了什么?想象了什么?是喜?是愁?是悲?是平和?是愤懑?这是一个内敛自省的世界,难向外人说道。只能是:说者自说,听者自听,见仁见智。
唐诗宋词
潇湘夜雨,流淌着诗意。把潇湘夜雨以画笔描绘至极致的宋迪,不仅是颇负盛名的北宋画家,且身居要津,精通诗词歌赋,与司马光交谊笃厚,与苏东坡、周敦颐等诗文唱和酬答、交往甚密。因反王安石变法遭罢黜。这个集文人、墨客、谪宦于一身的人物,贬逐途中,舟旅潇湘,暮色阴雨,朦胧中看风景,人在图画中,画在沉思中。其忿而不能言,借潇湘夜雨浇心中块垒,付诸笔墨,顺理成章。一腔孤独的灵魂植入以深邃幽远的潇湘山水,超凡脱俗的潇湘胜境就横空出世了。水墨枯淡、意取平远的画面,实际上是以尺素笔墨发忧怨之情,诗画一统的妙意,引发无数共鸣,继此之后,以潇湘八景为主题的诗文大量涌现,图画的“无声之句”又演化为诗文的“有声之画”,人美化自然的面貌,自然净化人的心灵,感官体验升华为精神世界的意象神韵,铸造出灵魂深处美的殿堂。
九曲回肠
古之潇湘,为南蛮边陲。“江南瘴疠地,从来逐臣多”。潇湘夜雨渲染的情绪,自然是沉郁顿挫的。这种沉郁顿挫,恰恰是它区别于黄河、长江的景域特色。千百年来,沉淀在中国人心中的黄河,大多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豪迈,想见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睥睨天下,气吞万象。而提及长江,浮现的则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浩荡奔放,想见的是横槊赋诗的曹操、羽扇纶巾的诸葛、火烧赤壁的周瑜,金戈铁马,群雄逐鹿。反观潇湘夜雨,它是低吟浅唱、如泣如诉,想见的是斑竹凝泪的湘妃,泽畔行吟的屈子,仰天长叹的贾谊,孤舟独钓的子厚,蕉叶狂草的怀素。如果黄河咆哮的是霸王气概、长江激荡的是英雄情怀,潇湘流淌的则是贤智的愁思。如果说黄河滋养着华夏的骨骼、长江流淌着华夏的血脉,而潇湘则承载着华夏的灵魂。
抑扬顿挫
潇湘夜雨所代表的顿挫沉郁的情绪,不仅仅是个体的感受,也不仅仅是失意文人的小群体的感受,而是中华民族特殊时期的特定感受。中华文化源流,于唐宋为一大转折点。体现在审美情趣上,文人画唐以前以人物为主,北宋以后转为对山林水石的欣赏。且山水画的价值核心是主客观并重互动的“意境”,诗情墨趣浑然一体,以笔情墨趣明心志。笔墨是心性的表征,是文化价值理想的表达。潇湘夜雨,正是体现这种审美情绪的典型。与潇湘夜雨类似的美学境界,有巴山夜雨。然而,“巴山夜雨涨秋池”,个人情感的一汪浅池,岂能比经南入北的潇湘浩流?!潇湘夜雨以其恢宏深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志士贤人的升降浮沉。
前世今生
潇湘夜雨,所特有的沉郁淡泊之美,发端于春秋战国,初酿于南北朝,提炼于中晚唐,升华于北宋,广为扩散于元、明、清。每当夷狄欺凌华厦、野蛮践踏文明、繁华毁于兵燹,每当阴翳遮蔽光明、邪恶侵淫正义、顽固遏制进步、奸佞放逐忠臣,在家国命运、人生际遇的顿挫悲怆的历史境遇,对潇湘夜雨的体验就愈发深刻。自然界烟云泉石的迷茫,贴切地映衬出历史的迷茫、民族的迷茫、人生的迷茫。在物为境,在人为情。触发了潇湘夜雨独特的诗情画意、成就了一篇篇不朽的诗篇画图。
异彩纷呈
文明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潇湘夜雨的审美情绪扩散到了朝鲜、日本、北美以至更辽远的远方,扩散到了今天以至更长久的将来。观无形之景、听无声之音、读无字之诗,潇湘夜雨蕴涵的禅理和审美情绪,已渐渐植入世界各族文明的灵魂中。千多年前,清冷的潇湘夜雨中,柳宗元孤独地呼喊,“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时至今天,他的呼喊似乎还在回荡,我们可在日本的浮世绘和园林景观中感觉到它;可以在“夜光虫”伦勃朗的暗淡的画面中读出它;可以在保尔西蒙的寂静之声的吉他中听到它。潇湘夜雨所表现心灵的意境,已超越中华文明圈,在不同文化中闪烁着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