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六时左右,列车服务员推着餐车来到了车厢,我和战友买了两盒吃起来。前排一位老人没买饭,她从旅行包里取出一个包得非常严实的塑料袋,从里面取出一颗糯米团慢慢地咀嚼着。
我见状,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瓶饮料递给她:“您喝点饮料吧!”老人接过后说了声“谢谢”,额角的皱纹似菊花。
“您到哪里去?”
“我去龙洲”。
“您到那里办什么事吗?”
老人咽下一口米团,又喝一口饮料,看着窗外说:“去看我儿子。”
“糯米团是您做的吗?”
“是的,我儿子最喜欢吃了。”
次日上午,我们在南宁站一起下车。老人拄着拐杖,步履缓慢。我扶她登上去龙洲的大巴车。到了龙洲宾馆,许多战友几十年没见面,一一握手问候,亲如兄弟。
第三天早上,我们买了花圈、纸钱、香烛,乘车来到龙洲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2830余平方米,安葬着2035名抗法、抗美援越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进门就是一座解放军战士握枪的雕像,6米多高,上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陵园四周苍松翠柏,园内分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分别安葬着各个时期各省牺牲的中国军人,园内阵列显得格外庄重。我们分别找到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墓碑,献上香烛,拱手相拜。
那位老人在西区墓碑群中寻找。她从湖南区的341座墓碑中一眼认出了儿子的相片,一双老手久久地抚摸着儿子的脸,不由得失声痛哭。
我走过去,扶她靠着墓碑坐下。她把带来的糯米团剥开后放在儿子墓碑前,说:“儿啊,妈来看你啦,妈给你带糯米团来了……”我帮着点燃纸钱,插上香烛。
“儿啊,43年了,妈好想你啊……”
老人儿子名叫常大海,1979年2月,18岁的他参军入伍,与我一样参加了自卫反击战,为国捐躯。老人接到阵亡报告和立功证书后,不知哭了多少回,遗憾的是一直没能看一眼儿子长眠的地方。早些天,老头子又唠叨:“我走不动了,你去广西看一下咱儿子,带上手机照个相回来,我就死而无悔了。”
我掏出手机拍下了这对母子“团聚”的场景,不觉潸然泪下。
刘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