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日头朝起暮落,季节寒暑轮回,在中国,年总是这样喜洋洋、沉甸甸、红彤彤,满载着迎春花的音韵和冰凌花的梦幻,在孩子们单纯真诚的期待中、在大人们不甘落后的忙碌中、在老人们慈爱温暖的目光中,如约款款而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儿”成了这个时段的不老话题。它最先从腊八粥里飘出来,“喝过腊八粥,即把新年呼”,腊八节像嘹亮的集结号,唤醒了酣然沉睡的山野田陌,召唤着魂牵梦萦的异乡之人,也催赶着家庭主妇尽快进入角色。于是,各家拿出看家本领,走街串巷,置办年货,大包小包,不吝钱财,一门心思扬洒激情,尽心尽力铺展大方。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成为年的底色。你瞧,红衣、红帽、红灯笼、红彤彤的春联、红艳艳的窗花,哪里没有鲜亮喜庆的光芒?
除陈布新,年,处处是新气象。节日的浓重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拆洗被褥,清洗器具,洒扫庭院,明窗净几……忙着打拼的人们不由得停下脚步,稍作歇息,给自己一个小结,该牢记的牢记,该舍弃的舍弃,理个新发型,从“头”开启崭新的一年,哪里也难找灰头土脸,人人都是焕然一新。贴春联、挂年画、粘窗花,一家人比量着、设计着,破旧立新,纳福迎祥,清清爽爽,亮亮堂堂。
彼此牵挂,年,凝结着向心力。千山万水总关情,家是甜蜜温馨的港湾,家能敞开胸怀包容所有。回家的路,亲切又美好,不管离开多久,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最浓情的牵挂。漂泊的游子,即使再难再苦,也要昼夜兼程,踏上归乡之途,一踏进家门,心就踏实了。问一声辛苦的老爸老妈,尝一口久违的家乡菜肴,说几句地道的方言土语,聊一聊温馨的团聚情怀,一幅长长的思念与祝福的画卷就徐徐展开。那一桌用浓郁的亲情烧煮出来的年夜饭,那眼泪与笑容,那挂念与陪伴,那心动与幸福,足以慰藉一整年的辛劳奔波和思乡之情。
赏心悦目,年,不愧是欢乐场。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浓妆艳抹,彩绸飞舞。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舞龙灯,到处洋溢着最热烈的节日气氛。尤其是那高跷队,一会儿并行,一会儿穿插,一会儿八字跳,一会儿劈双叉,摇摇欲倒又稳如泰山,惊险环生,撼动人心。“过大年,唱大戏”,此时的乡村最让人陶醉:锣鼓钹弦齐开张,唱念做打各显能;马鞭皂靴,青姿秀色;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爱绵绵,恨悠悠;牵肠挂肚,婉转悠扬……占位子、搬板凳,大人看、小孩玩,年年相同的戏文,年年不同的感受;台上演绎着恩怨情仇,台下思忖着百味人生……淳朴无华的良善民风呈现得淋漓酣畅。
欢天喜地,孩子们的年无疑是嘉年华。“孩子喜过年”,孩子们注定是年的主角。他们心境单纯,有新衣服、好吃的、小灯笼就满面春风,乐乐陶陶。他们心中的年红红火火,其乐融融,那才叫有滋有味:五颜六色的糖果,琳琅满目的玩具,车水马龙的人潮;乐乐呵呵地穿上新衣服,小心翼翼地藏起压岁钱,高高兴兴地提上小灯笼,“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熬夜守岁,说不尽的故事,散不尽的喜悦,满足着,欢乐着,享受着,绽放着,在快乐的童年里播种下美好和希望。
讲究仪式,大人们的年向来是不含糊。成人的年,过得信心满满,齐齐备备。盼年忙年,祭神祭祖,为的是迎喜接福,为的是人旺家兴。一腊月的忙碌,忙得实在,忙得痛快,忙得开心,忙得情愿。看吧,哪家不是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几杯酒下肚,畅聊人生,不由得会聊起那些年,兴叹之余,由衷地感恩新时代。今天我们奋斗的精神依然,我们的民俗尚在,且用这不变的仪式祈福,只盼家昌国盛,幸福安康。
“春到堂前添瑞气,日临庭上起祥光。”“向阳庭院花开早,幸福人家喜事多。”春联上的美好祝愿,催促着人们用辛劳去换取丰收的果实。在一个又一个的年里,我们长大、成熟、老去;在一个又一个的年里,我们期盼、畅想、回味。小时候渴盼,是惦记着吃穿;长大后坦然,是知道了不易;年老了敬畏,是更懂得珍惜。
一年一年,岁月的年轮,打磨着我们的曾经,卸下重负,撇开烦忧,我们欣喜地发现人生画卷里又多了些许亮色,增了几分厚重;盘点过往,迷茫时坦诚的劝慰、孤单中暖心的话语、困境中无私的援手、分别时紧紧的拥抱、奋斗后含泪的笑脸……无论跌宕起伏,无论行云流水,都一股脑归于美好的曾经里了。
年就是这样,盼着,忙着,乐着,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