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犹积残年雪,良辰又到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人们对美好时光渴望与感怀的节日。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据传,西汉文帝为庆祝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个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节日之一。
俗语云:“小初一,大十五”。春节期间,人们新衣美食,阖家团圆,走亲访友,拜年贺年,而元宵节则将春节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自然少不了。记得童年时,每逢元宵节下午,我们便缠着大人们扎兔子灯。据说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里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灯寄托了人们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罢元宵,我们就忙不迭地拉着兔子灯出去玩了,由于都是手工制作,每只兔子灯色彩各异,“长相”“个头”也各有不同,小伙伴们结伴同行,都觉得自己的兔子灯很有范儿、很拉风。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谜语悬之于灯始于南宋,开始时是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下供游人来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颇为有趣,所以这种活动深受欢迎、流传甚广、至今不衰。元宵节的晚上,大型的超市、商场或者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早早地搭起“灯谜街”,数百条灯谜悬挂起来,题材广泛、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得人们驻足围观、摩拳擦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真是“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果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元宵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吟咏的重要节令题材,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雅兴和文化意蕴。隋炀帝杨广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生动记录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况。唐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读来极具现场感。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品味,真是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猝不及防的柔情扑面而来。而明代才子唐寅的《元宵》诗则是另一番韵味,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过元宵节的生动画卷:“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元宵节勾起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赞美,承载着的是人们在荏苒岁月中美好的祈盼和向往。元宵节过后,惊蛰很快到来,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又将开启新的奋斗征程,把丰收的梦想描绘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