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舌尖上的享受。
立春过后,春雨绵绵不断,天气渐渐回暖。春笋来不及等到春雷,着急地把地面拱出裂缝。经验丰富的挖笋人,用锄头扒开土,一个个呆头呆脑、圆溜溜的春笋呈现眼前。挖出,用手剥开层层外壳,如同白玉一般的春笋就出现在眼前。唐朝的白居易形容最是形象“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这样的春笋,拿回家洗净切细,素炒、油闷、五花肉炒等等,无论哪一种吃法,春笋都是清脆爽口,让人欲罢不能。白居易更是“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在他眼里,肉都没春笋好吃。
韭菜也是春天的美味。韭菜一年四季都有,但最佳“食”时,是在早春。国人食韭的历史也很悠久,《礼记》中提到:“庶人春荐韭,配以卵。”在这里,“卵”指的是鸡蛋。春韭炒鸡蛋是当时的美味佳肴,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这道菜,鸡蛋的香混合韭菜的鲜嫩,吃一口,唇齿留香。南朝宋齐间的周颙更是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把早韭和晚菘相提并论,想必他也是爱吃至极了。唐朝的杜甫有客人来,连忙“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即使是下着雨的晚上,也要跑到菜地里剪韭菜招待客人,举箸推盏中,不觉“一举累十觞”。著名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说人“出名要趁早。”对于吃货来说,是吃韭菜要趁早,早来鲜。
春风来到菜园旁、河堤边,艾草也逐水而生。刚抽出嫩枝的艾草,绿得发亮,背面有一层细细的蛛丝状白绒毛,模样甚是可爱。闻一闻,淡淡的艾香渗人心脾。艾草做成的青团在江南一带是人们眼中的一道美食。当然,各地有各地的叫法,我们这儿就叫艾粑粑。清朝袁枚不仅是文学才子,更是一位美食家,他在《随园食单》是这样描述青团的做法:“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把艾草摘回家,焯水后打碎,和糯米揉搓成团,再放上芝麻花生作馅,捏成一个个小圆团,垫上柚子叶放在蒸笼蒸熟。吃上一口,糯甜清香,艾味浓郁,那是春天的味道呀。
春天的美味,自然少不了螺蛳的身影。清明前的一个月是螺蛳肉最肥美、口感最好的时候,素有“明前螺蛳赛肥鹅”的说法。春暖花开,水仍是有些冷,螺蛳静静地趴在水底,将其捞起来,养上三两天,让它把淤泥吐尽,剪去螺尾。把螺蛳倒入油锅,加葱、姜、辣椒、花椒、酸笋等配料一起爆炒,再加酱油、料酒去腥提鲜,最后小火焖炖一会,一锅香气四溢的螺蛳就炒好了。对于螺蛳的吃法,斯文些的用牙签把螺肉挑出来,而很多人则喜欢“嗦”,用嘴对准螺口,用力一吸,“滋溜”一声,螺肉就入了口。柳州人用螺蛳汤煮米粉,把一碗螺蛳粉推向了全世界,做成了响当当的柳州螺蛳粉品牌。
春天,不仅有春笋、春韭、艾春、春螺让人垂涎欲滴,还有荠菜、香椿芽……多着呢,每一种都是春天的馈赠,是味蕾的盛宴。
尘世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