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豆腐作为家常食品,菜市场或超市随处可见。但要想买到一块豆香味十足、口感鲜美的豆腐,却比较难了。记忆中,母亲做的豆腐味道清香,质地嫩滑,口感细腻。
我的故乡位于江淮之间,属于丘陵地貌,世代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间或种植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自我记事起,母亲每年都会种植几亩黄豆,用于榨油和制作豆腐。印象中母亲烹饪的豆腐两面金黄,豆香味十足,令我十分喜爱,唇齿留香。
那时,每到秋季黄豆丰收后,农村每天都有豆腐商贩挑着担子,沿村叫卖豆腐。那“卖豆腐啰、卖豆腐啰”的叫卖声,响彻整个乡村,在空旷的村庄上空回荡。每听到卖豆腐的叫卖声,我就会赶紧跑回家,告诉母亲卖豆腐的商贩来了。这时,母亲就会从袋子里舀半瓢黄豆,然后去换两块豆腐,中午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肉烧豆腐,成为餐桌上众人争抢的美食。
小时候,每当过了腊八节,母亲就开始筹备年货,磨豆腐是家中每年必做的。当天晚上,母亲会把精心挑选的黄豆用水泡起来,次日天刚亮,她就挑着泡好的黄豆,带着我和哥哥们一起到邻村的豆腐坊磨豆腐。那时,农村磨豆腐都是祖传手艺,豆腐坊相对较少,早到的可以直接开磨,晚了还要排队等候。母亲为了早点到达磨坊,往往来不及吃早饭,步行几公里去磨豆腐。豆腐坊是两间单独的茅草房,一进去就能看见门口堆满了用来烧火的木柴。豆腐坊门口靠墙的位置有一个土灶,灶上支着一口大铁锅,锅的正上方悬挂一个用四脚架撑起的纱布滤网;最左边有一个长方形水池,上面放着压制豆腐成形的木质模具和石块;右边是磨黄豆的石磨,下面摆放着两个大水缸,用来盛放豆浆。
那时磨豆腐全靠人工推动石磨转动,将黄豆磨成豆浆。母亲让我负责把泡好的黄豆舀到磨眼里,她则带着哥哥们推磨。母亲边推磨边说:“一块上好豆腐,不仅需要黄豆好,水好,还要做豆腐人手艺好,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才好吃。”随着磨盘不停地转动,豆浆顺着磨沿往下流淌,一直流到磨盘底部的小槽里,再从槽口流进缸里。母亲和哥哥们不停推动磨盘旋转,我则手忙脚乱地往磨眼里添加黄豆。大约两个小时的工夫,黄豆磨完了,开始煮豆浆了。
煮豆浆是用柴火铁锅慢慢熬煮。待豆浆煮沸后,师傅们开始用石膏加卤水点豆腐。随后,豆浆在锅底形成一层薄薄的焦煳层,一股浓浓的豆香味弥漫在磨坊,令人陶醉。这时,母亲会盛几碗豆腐脑让我们品尝,填充早已“咕咕”叫的肚子,接着师傅们将煮好的豆浆过滤挤压,然后正宗的石膏豆腐就制作成功了。用自家生产的黄豆制作出来的豆腐口感浓郁,全家人都爱吃。
记忆中,母亲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不能马虎。比如就像做豆腐,如想做出一块老嫩适中、爽滑可口的豆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改变整锅豆腐的味道。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为了做出好吃的豆腐,每一个烹饪环节都认真仔细对待,每一块豆腐都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
岁月悠悠,每当回忆起母亲烹饪的豆腐,就会激起我对母亲的思念,还有那浓浓的乡愁。
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