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最深的是儿时乡下过年。那简朴厚实的老土坯房,那家家户户的大红春联,那爆竹声声,那农家的瓦屋顶升起的缕缕炊烟,像一幅幅风俗画,成为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汪仁镇柘林嘴。小时候家中弟兄多,家境并不富裕。我记得家中置办年货时,虽然简单,却充满温馨。每次过年,父亲总是要给我们兄弟四个人各购买一套新衣服。穿着新衣服,我感到特别开心,在村前村后跑来跑去,乐此不疲。柘林嘴土地肥沃,盛产红薯。母亲心灵手巧,会把红心苕削皮、煮熟,手工拍打成苕片,晒干后,再剪成小方块状,然后炒成苕壳子。这种苕壳子香脆可口,是我们过年时的美食,现在回想起来,垂涎欲滴呢。家乡过年不蒸年糕,但每家每户做印子粑。这种食品是用米面或高粱面粉揉制而成的。粑的中间点个小红圆点,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做粑的工序比较复杂,所以人手要多。邻居们你帮我、我帮你,互相帮忙蒸印子粑。现场人多热闹、喜庆,逐渐把过年推向高潮。蒸出来的粑有嚼劲,人们非常爱吃。过了大年初一,家中就有拜年的来了。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放上两个印子粑和一个腊鸡腿,这样招待拜年客,显得很厚道,也很有面儿。所以,家乡过年民谣:(腊月)二十四抹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八宰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灯花亮。
腊月底,红红火火的年味越来越浓。村子路口会有炸爆米花的,一位老大爷调好爆米机的时间和压力表,左手摇爆米机,并向炉内添一些柴火,右手拉老式风箱。待到时间到了后,老大爷立刻起身,手持撬棍,嘭的一声巨响,黄色的爆米花出锅了,香喷喷的,特别好吃。乡亲们拿着米升子排队,柴火自带,老大爷收取手工费后,挨个一锅一锅地炸爆米花。
我们汪仁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贵武龙灯”,为了闹新春,舞龙灯队会去各乡村表演,或在各文体广场表演民间传统舞蹈。“王贵武龙灯”队伍通常由300多人组成。舞动三条巨龙,几十名壮汉表演单棍、双棍、八仙棍、龙棍、拳术等武术项目,阵势庞大,热闹非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最美的新春祝福,不贴春联,仿佛就不叫过年。各地贴春联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我的家乡是在除夕吃团圆饭之后贴春联。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贴上“福”字,希望新年福气到财运到。过年时,家人团圆,大家围炉而坐,嗑着瓜子,拉着家常,心头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每当我想起儿时生活,那是我人生最无忧无虑的岁月。融融的乡情,浓浓的年味,记忆犹新。
徐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