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远嫁,有人给出了新的定义:回娘家时,电瓶车骑不到的距离,就可以定义为远嫁。
回头想想,我也算是远嫁了。虽然婆家与娘家,也不过一百公里的路程,却分属不同的县市。
在我刚刚结婚时,回娘家还真的不太方便,特别是春节时回娘家就太难了。因为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路不好走,所通车辆少之又少。
而春节的习俗中有一个便是:“初一崽,初二郎”,大致是新年这一天,儿子儿媳应该与公公婆婆在一起,初二这一天,就应该去丈母娘家给岳父母拜年了。
而我结婚的头几年,大年初二那天汽车运输公司的司机是不上班的,因为路程远,又无车可乘,所以我初二是回不了娘家的。
初三通车了,所以,我回娘家给父母拜年便定在了正月初三这一天。
记得每年的正月初三我都会风雨兼程,早早起床,和老公带着儿子匆匆赶到候车地点,心急火燎地等着车子的到来。
在翘首企盼中,班车像个负重的老人,缓缓驶来。可新年通车第一天,乘车的人多得可想而知,不是首发站,没有运气时一般很难一次就搭上车。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会满怀信心地等车,急不可耐的挤车,终归只能失望地望着车子蹒跚而去。因为带着小孩,怕挤着伤着,所以只能一次次地放弃。
可作为女儿,盼望回家,回到父母亲人身边的心情却总是那么急切。
有时清早出门,却要待到午饭后才能到家。为了等我,我的父母不知要把餐桌上的饭菜热上几遍。
后来,经济活跃些了,人们的头脑也活泛了。在交通这一块,除了汽车运输公司的车,还有私人承包的线路车,车多起来了,价格也会在春运时翻上几番。于是,正月初三这一天,我虽然要多花几倍车费,但终于可以赶到娘家吃上热气腾腾的团圆饭。一年又一年,我的父母也在等待中渐渐老去。
再后来,自己买了车,想回娘家随时可走。只可惜,父亲母亲却未能等到这一天。
(二)
时间来到了2022年底,今年,身边最后一位老人——婆婆也离世了。往年,因为要侍奉公公婆婆,我们过年义无反顾要待在他们身边。于是,只能让儿子年底时千里奔赴,随返乡大军挤车回老家过年。
今年想到儿子儿媳要上班到年底,回家呆不了几天又要匆匆返回,于是与老公一商量,决定去南宁儿子那过年。
儿子一听,激动不已。可高兴还没过瘾,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放开,我和老公不幸“阳了”,计划只得搁浅。
虽然身体不舒服,但为了早点与儿子团聚,我每天坚持用艾叶水泡脚,喝生姜淡盐水消炎杀菌,做营养餐补充能量,争取尽快“阳康”。
终归是岁月不饶人,这感染一拖就拖了半个多月。人刚刚好点,便想着准备点年货带去儿子那。
该买的买,能自己做的便亲自动手做,不几日功夫,准备好了一大堆东西:腊肉腊鱼、腊米粉肉、攸县米粉、攸县腐乳……全是家乡特产。
可考虑到老公一个人开车,时间太长,人太辛苦。只好放弃开车的计划,改乘火车,所准备的东西一减再减,可攸县米粉和腐乳不能减,儿子无论身处何处,心心念念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想这也是远游的人对家乡眷恋的表现。
攸县有一趟由上海虹口直达广西南宁的特快列车经过,车上有硬座、硬卧、软卧可供选择,时间十个小时。虽然时间有点长,但中途不用转车,早上上车,傍晚即可到达,我很乐意选择乘坐这趟车。
今年,许是因为防疫政策调整的缘故,车上人不少,车中人多包裹也多,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基本上都是扛着大包小包的。
近些年,广西迎来很多发展机遇,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年轻人,而车上的这些扛着大包小包的父母们,便是奔赴儿女们身边去过春节的。现在的父母思想越来越开明了,儿女们回不来,他们便主动奔赴儿女们身边。我从今年也成为其中一员。
早上上车后,在车上坐一坐,躺一躺,很自由。特别是湖南和广西,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自然景观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冬天的时候,湖南境内,满眼所见,一片枯黄;车过桂林后,风景大变,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山上,到处被绿色点缀。途中还有让人百看不厌的山,广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形状奇特,好像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这儿一堆,那儿一堆,且形状没有重样。
看着风景,时间过得很快,吃完午饭后,睡上一觉,车便差不多到站了。下车之后随着人潮,挤出车站。
中国人在年关之际总在关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春运。国外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春节,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回家团聚,这个问题无法说清楚,只有乘坐长途汽车火车,经历过春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春节,于我而言,也是一场奔赴在与家人团聚路上的旅程。庆幸的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今天的奔赴,再也不会重复昔日的艰难了。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