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傍晚,我去一家画廊裱画。刚到门口,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专注地看着里面的书画作品。我走进去跟店主打招呼时,老人闻声转身,一照面,竟是当年教我初中语文的陈老师。20多年没见,陈老师早已退休,但他仍和过去一样喜欢写字作画,也不时到附近这间画廊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一阵寒暄,陈老师邀我上家里坐坐。刚进门已闻到一股墨香,墙上挂着好些他的字画,多以仙鹤为主,它们或栖于竹下,或立于松前,或流连于花间,每一只都姿态优雅,栩栩如生。一幅幅画看过去,仿佛走进一个神奇的仙鹤世界。书法作品多以书写励志短句为主,字体苍劲有力,一撇一捺张弛有度。印象中,陈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每年春节前夕,左邻右舍会上门叫他帮忙写春联。当时,陈老师的家就在学校附近,晚自修前,我们若有问题请教他,会直接上他家去。走进他家厅堂,有时看见他正在写字,地上铺着一两张刚完成的作品,我们凑上去看个热闹,他误以为我们也喜欢书法,停下笔来,问我们想不想学,他可以教我们。大家一听,吓得直摇头。陈老师见状,哈哈大笑,扯出满脸皱纹。时过境迁,70多岁的陈老师如今依然喜欢写字作画,尽管没啥名气,可他似乎也不太在意这个。当年,别的老师对他的书画作品赞誉有加,建议他去参加各级赛事时,他连连摆手,一个劲解释,不不,我闹着玩的。这闹着玩的心态,挺好。真心喜欢一样东西,往往沉迷期间,尽情享受“玩”的乐趣,哪有心思去计较功和利?
陈老师毕生钟情书画,我认识的另一位老人却毕生痴迷敲鼓,他叫李达顺,阳东区东平镇南安村人,现已88岁高龄。20世纪60年代,村里请外地师傅来教大家舞狮,他却迷上了敲鼓。那鼓法节奏长短不一,复杂多变,连续性强,村中很多年轻人望难而退,唯独他坚持了下来。那以后,他一直在村中的舞狮队里担任鼓手,60年过去,初心不改,钟情依然。前两年我去采访,看见他敲起鼓来,一改平日老态,整个人变得精神焕发,像换了个人。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那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鼓点出自高龄的他。达顺叔的老伴告诉我,农耕时节,鼓不在身边,他会嘴里哼着节奏,不由自主空手敲起来。有时还会拿家里的盆碟或凳子当鼓来敲。到外面办事,看见别人家里有鼓,他也忍不住问人家要来敲敲,活脱脱一个鼓迷。达顺叔家境贫寒,大半辈子生活拮据。但敲起鼓来,他忘记了一切。爱好是幸福的源头,它能让人有所寄托,有所追求,能让日子变得温暖如炬,照亮前行的自己。
一位60来岁的文友,识字不多,却特别喜欢写近体诗,尤其喜欢用诗来记录生活。用他的话说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诗”。去公园散步,他看见一朵早开的花,写上一首诗;到市场买菜,与一朋友遇见,写上一首诗;跟别人发生争执,心里憋屈,写上一首诗;连冲凉突然遇上停水,惊愕过后,也要写上一首诗。看他的诗,几乎能看出他生活的全部。他家人说他写的那不叫诗,叫碎碎念。他倒也豁达,坦然接受,继续写他的“碎念体”。早几年他学会了用微信,起的微信名竟也是“碎碎念先生”。我知道后,哑然失笑——为他的自知,也为他的坚持。人在奔波忙碌间,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心有所依,老有所乐,实属人生一大幸事。
茹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