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转眼又是春天,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仰望天空,似乎每一只风筝都是岁月深处的记忆。
风筝又名“风鸢”,“纸鸢”,以竹骨糊纸,引线乘风而飞升。虽然到现在,风筝的种类已经有很多,制作方法也很先进,但是,令我难以忘怀的依然是记忆深处的那只风筝。
小时候的天空格外蔚蓝,小时候的田野格外辽阔,我和小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出去放风筝。小时候的风筝很简单,找一些旧报纸、几根木棍、两瓶胶水和一捆小麦秸秆,做风筝的材料就备齐了。然后便开始动手制作,纸蝴蝶风筝,纸飞机风筝,七彩帆船风筝……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当然了,颜色都是用蜡笔和墨水涂上去的,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好看,但是,它们却能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线轴,风筝在天空随风飞翔,我们则在田野上随风奔跑,随着风筝奔跑。彼此间欢笑着,追逐着,歌唱着,似乎我们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只越飞越高的风筝,在天空自由翱翔。
据说,风筝最早叫“木鸢”,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发明,后来被鲁班加以改进,直到蔡伦的时候,发明了纸,才有了纸质的“纸鸢”。由此可见,风筝的历史该有多么漫长和久远。
风筝是我们记忆深处的回忆,也是文人墨客们的雅趣。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位十足的风筝迷。他赋予放风筝为“借花红柳绿之时,通过风筝把过去一年的不顺、晦气都放飞出去。”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就详尽记录了他数十年放风筝和制风筝的经验体会。戏曲家李渔也是一位风筝爱好者,曾写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风筝误》,写的是詹氏有两女,一女美貌才华兼备,一女笨拙丑陋,但是,她们却因风筝题诗而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姻缘。“昂藏意气入云烟,喜放风筝到九天。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放风筝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但是,清代诗人郑用锡却赋予它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代作家邓拓也以一句“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道出放风筝时的愉悦心情。
时光漫漫,岁月如河流一般缓慢流淌着,奔涌着。在这条河流的上空,有那么多风筝在飞,左岸烟火,右岸清欢,我们都是红尘中的过客与归人,如那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但是,最终要回到最初的掌心里,回到最初的故土。
现在,每每看到广场上有人在放风筝,都要忍不住停下脚步来观赏。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飞呀,飞呀,多像我们的人生,在父母的手心里成长,最后终究要飞出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可是,父母手中的线却从未放松。当我们如风筝般跌落的时候,父母无论多么年迈,都要弯下腰把我们扶起。当我们如风筝般自由翱翔的时候,父母依然握紧手中的牵挂,似乎时刻都在提醒和叮咛……看着看着,就会想起小时候,想起岁月深处,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粗糙的双手在为我们姐弟几个糊风筝。
风筝,是蓝天最美的点缀,是春天最靓丽的色彩,是岁月深处最难忘的记忆,是我们生命里永远无法割舍的铭刻与怀念。
程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