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年开春,父亲都会为我做几只风筝。父亲找来竹子,用刀将竹青那面削下来,用十字交叉法捆扎成一个风筝的轮廓,通常是三角形,也有五角形、八角形的。接着是糊纸蒙面,涂上漂亮的颜色,最后是给风筝加上尾巴,在顶角和横签的两端拴上风筝线,一只风筝就算做好了。父亲说,做风筝要掌握四大要领,体轻、平衡、对称、风道。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天上飞得又稳又高。父亲细心,爱琢磨,做出的风筝总是那么精致轻巧。
每年放风筝是我最大的快乐之一。在河滩空旷处,我一手举着风筝,一手拿着线轴,一边轻轻放线,一边迎着风儿跑,等到风力适宜时,向空中轻轻一松手,风筝便循序渐进地愈飞愈高,惹来不少伙伴围观。也有的小伙伴跑回家拿出糊好的风筝,加入进来,各式各款的风筝先后飞上天,宛如遨游的龙、轻盈的蝶、活泼的鸟,色彩缤纷、活灵活现。我们评品着谁家的风筝最大、最漂亮,飞得最高,幼小的心灵充满着极大的满足和骄傲。
放风筝不只是儿童的专利,它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活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的《怀潍县》诗中,风筝如雪,少女如花,在春天里相映成趣,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花团锦簇的热闹气氛,还可以一窥当时潍县人放风筝的壮观场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不但是一位放风筝的高手,而且还写出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名剧《风筝误》。剧中以风筝为姻缘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等手法编织情节,引出许多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哲学家墨翟“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朝野佥载》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鲁班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说的是鲁班在凉州造塔,想媳妇了,就造了个木鸢,敲三下楔子就能飞,骑着回家与老婆相会。鲁班老爸觉得好玩,逮着机会骑着木鸢,敲了十下楔子,结果没控制好,一下子飞到吴会去……
如今,大地吐绿、百花盛开,又到了一年中放风筝的最好时光。风筝在蔚蓝色的天空,飘若浮云,翩如白鹤,孩子叫喊着,兴奋地奔跑着,将早春闹得沸沸扬扬。此情此景,一首老歌便在我耳畔响起:“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