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澄澄的土路前行,眼前地势稍高的一片平地中,众多黄墙黑瓦的老建筑排列着。每一栋泥土房子里,承载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薪火与希望。看着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房子,紧紧挨在土路两旁,携手共进,欣然感觉故乡的村庄变得活泼了许多。
这条高高隆起的泥土路,被村民以及车辆轧出了两道明显的凹痕。土路的中间,青绿的小草恣意生长着,点缀着村庄的生机。土路延伸至村口处,被水泥路所替代,村民集体修缮的道路,虽不甚完美,但那些星星点点的坑洼反倒体现出这座村庄的可爱。仔细看,水泥路的路面,偶尔被黑黑黄黄的泥土覆盖。辛勤劳作的人们留下的印记,在路面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我想,品读一座村庄,便是感知这些细枝末节吧!
放眼望去,村庄旁的田野阡陌纵横,一道道幽碧的田埂将一块块水田围拢。品读这片村庄的田野,发现每插一根秧苗与每写一个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工工整整的秧苗排列在水汪汪的田地里,吸吮着大地的灵气,等候着生长与发育。庄稼展开双臂拥抱着温煦的阳光,春去秋来,绿油油的水稻渐渐换上了金光闪闪的衣裳。那一群群栉风沐雨的稻草人,是村民智慧的分身,承载起了这片土地的情深意长。遥想过去,勇于突破困境的先民,率先开垦出第一片梯田,于是,在时光的陪伴下,层层叠叠的梯田化作了村庄的守护神,给予了村庄未来无限生命力。
静下心来,品读村庄的角落,会发现几乎每一家的院落中都种着一棵参天的老树。村庄与树木是分不开的,唯有紧紧相依,村庄的空白方能得以填补。我见过家门前种植最多的,当是桃树与柿子树了。树木从幼苗开始成长,数十年光阴生长得高大壮硕。树木与村民,彼此见证着自己的生长,不离不弃,相依相伴。多么善解人意的树啊!结出来的果实还可供村民们果腹。清脆爽口的桃子,甜津津的柿子,那些幼时的味道,深深藏进味蕾中,从此再也无法忘怀了。
整个村庄里最富有灵动气息的,自然是炊烟了。家家户户的廊道上,整齐堆积着的柴,在微风的扫荡下,渐渐变得干燥。一根又一根的柴火,为村民生火煮饭提供了便利,是它们的牺牲,填补了村民饥肠辘辘的胃。每家每户烟囱中飘出的白烟,有的浓郁,有的稀疏,有的迅速,有的缓慢。每一缕炊烟,仿佛是每家厨房的性格,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一阵阵微风将一缕缕炊烟送向远方,述说着这个村庄里的故事。
我品读着眼前的这个村庄,由外而内地深入,突然发现其中的一些篇章,“字体”忽然转变——一栋栋标新立异的红砖房映入眼帘。一些村民务农之余,外出打零工,用日积月累下来的财富,建造了一个个新式的家。黑瓦被平顶所替代,宽敞的平顶成了晾晒衣服与粮食的好地方。渐渐的,村庄里房子的颜色像是会传染似的,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栋又一栋红砖房拔地而起,二层的小楼变得稀松平常,三层的农村小洋房又成了新潮,弹奏着时代变迁的曲调。
岁月更迭变迁,村庄在成长,但很多村民对于故乡这片土地永恒的守护之心,从未变更过。有人不解,为什么有些村民们挣了钱,不去城市里买房生活。唯有他们自己心领神会其中深意,村庄是村民们的根,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内心的安宁与祥和,才是自己最真切的幸福。
钟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