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卡佛的小说《洗澡》。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男孩斯科特下星期一要过八岁生日了,他母亲安·薇丝星期六下午去一家面包房订制了一个他喜欢的巧克力蛋糕。可礼拜一早上,上学路上,斯科特被车撞了,并无外伤。过了一会儿,斯科特走回家,他把刚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安·薇丝拉着儿子的手想给他一些安慰,可转瞬间儿子就倒了下去。安·薇丝急忙把儿子送进医院,并通知了斯科特的父亲。然后,夫妻俩就坐在儿子旁边,等他醒来。
这里没有描写父母在等儿子苏醒的过程中如何的焦躁,如何的哭泣,他们有的只是眼神和动作的交流,以及简单的几句交谈,却详细写了医护人员的忙碌。从这个侧面也预示着男孩斯科特的伤势严重。巨大的悲痛积压在心里,夫妻俩先后以回家洗澡来解脱。这时,另一条线索就见缝插针地进来——面包房老师傅的电话。告诉他们,蛋糕做好了。当然,蛋糕是安·薇丝订的,她丈夫并不知情,所以他接到电话后一头雾水。最后,当安·薇丝回家时,又接到了电话,也就是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斯科特,”那个声音说。“是有关于斯科特的消息,”那个声音接着说,“是的,当然有斯科特的消息。”可当时,安·薇丝心里只记挂着儿子的生与死,早就把蛋糕的事忘了,因为她在医院下楼时连电梯口都找不到了。我想,安·薇丝接到电话的一刹那一定以为是医院打来的,一定是关于儿子的好消息的,其实也可能真的就是那个帅气的医生打来的也说不定。这就是卡佛的高明之处。
我把小说读了两遍,通常对于好的作品,我一定是连续读两遍的。小说结尾的巧妙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我希望在下一个明媚的早晨,斯科特突然醒来,对着床边的父母说:“我要吃巧克力蛋糕。”
小说题目“洗澡”一语双关。洗澡不仅可以洗去肉身的疲惫,更多的是洗去心理上的重压。
我又找到了当代作家王安忆和何立伟的《洗澡》。三篇小说写法和选材不同,但小说反映的本质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洗澡”,洗出的是人性的脆弱、卑微、狭隘、冷漠,甚至争名逐利和贪婪。洗澡前后,人的身心是不一样的,判若两人不为过。
洗澡,从本义上来说,单纯地用水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附加物。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即使在家洗,也要打个沐浴露或搓泥宝之类的。去浴池洗澡,仅搓澡的种类就已繁多:奶搓,盐搓,醋搓,红酒搓……以及搓后的拔罐和刮痧等,很高大上。有人把吃喝玩洗串成一条龙服务答谢朋友或合作伙伴,也可以当成休闲养生的一个门类。
这不足为奇,古人早就知道在洗澡水中加中药或花瓣来治病、美肤。贵妃出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可却不是每一个洗完澡的人都这样美美地,有的则是平添了更多的感慨和无奈。白居易在《沐浴》中有这样的诗句:“经年不沐浴,生垢满肌肤,今朝一洗濯,衰瘦颇有馀。”这不,洗着洗着就涕泗横流了。
所以洗澡效果好坏,心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点不矛盾。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与日俱增的欲望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心理负累,怎样解决呢?答曰:洗澡。这个“洗澡”就应使用引申义了。换换“洗澡”的介质是否会更管用呢?
到大自然中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间有味是清欢。”“月落星稀露气香。”用上你的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品味不一样的生活,暂时脱离钢筋水泥这些冷的桎梏。清代诗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告诉我们倾听大自然更为重要:“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到大自然中走一遭,用上你所有的通感。等你回转身时,也许就会觉得恰如《红楼梦》结局写的那样:“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大地干净了,天空也就干净了;天空干净了,心灵也就干净了。何立伟在《洗澡》中就说:“让那如水的琴声淙淙地流过蒙尘的心野。”
“洗澡”之后,对厌恶的人你有了新的审视的角度,对困扰你的事情找到了新的解决的办法,有一种久违的温暖会浸润你的全身,让你重新热爱生活。
到阅读中去。
人最怕的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心灵上的寂寞。那种寂寞会让你觉得时间停滞了或已经被卡在时间的泥潭里,有马上窒息的感觉,欲哭无泪;想摆脱出来,却又欲罢不能。作家梁晓声在《人生最大的寂寞》一文中提道:“只有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无论得意抑或失意,如果感到寂寞了,那就读书吧。阅读会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半杯茶,一本书,一分恬淡……
携一缕阳光或月光或星光,让脚步与灵魂同频,暂歇之后,再出发。
今天,你“洗澡”了吗?
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