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逝,岁月荏苒,一些老旧的事物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石磨亦如此,在记忆海洋里,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
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的石磨,用一个人或一头驴就能够拉动。相传在6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于是,直到4000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后来又发明了石磨。
我的童年是在祖父家度过的,每次,祖父扛着一口袋小麦去磨房磨面粉,都要带着我。那时候,生活贫瘠,粮食短缺,磨房里磨粮食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也需要排队。祖父首先把小麦口袋放在地上,叮嘱我看管好,便去帮助前面的人推动石磨,以加快打磨的速度。我记得很清楚,磨盘很大,很老旧,小麦在两块磨石中间被反复打磨多次,最终成为面粉。轮到我们的时候,我解开小麦口袋,祖父把小麦倒在石磨上,便开始拉动,我跟在后面,时不时地要把掉在地上的麦粒捡拾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小,粮食,石磨,祖辈们辛勤劳作的背影,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到把一口袋小麦都打磨完毕的时候,我和祖父已经浑身都是白乎乎的,但心里依然是喜滋滋的,一种成功感实实在在地包围着我,以至于回到家里,我立马就拿出纸和笔,把祖父拉石磨的情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在古代,石磨是必不可少的粮食磨制工具。曹雪芹在《红楼梦》五十回末就写了一条谜语:“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谜底是:小毛驴儿拉磨。后来,有关石磨的歇后语也有很多,例如:“驴子赶到磨道里——不转也得转”“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石磨有用人力的,也有用畜力的和水力的,但最终都被“电磨”取代。
每到秋天的时候,我便到地里去捡拾黄豆,祖父将捡拾回来的黄豆经过浸泡、碾磨、过滤、煮浆和滤熟浆等六道工序之后,我们便喝上了可口的豆浆。现在回想起来,石磨磨出来的豆浆,真的堪比现在任何一种饮品都好喝,都令人难忘。
岁月悠悠,石磨的年代早已成为过去,磨房里打磨米面的身影,早已成为时光河床上被铭刻的沧桑。石磨也被送进博物馆,或者被废弃在老旧院房的某个角落。但是,石磨所散发出来的乡村文化之光,却成为劳动人民最难忘却的精神追忆。有一次出去天堂寨旅游,竟然在一处看到了石碾、石磨、石桌凳……原来,无论如何斗转星移,那些古老的文化种子,还是在我们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光耀着后人,也鞭策着后人。
时过境迁,用石磨打磨米面的年代早已如流水一般,去不复返了。那些留存在心底的记忆,却一直在灵魂深处留存着,沉淀着。纵使现代生活如何方便与快捷,也永远都掩盖不了一种声音,嘎吱嘎吱,嘎吱嘎吱……古老的石磨用它独特的语言在诉说,诉说悠远而沉重的乡愁,诉说祖辈们的辛勤劳作,诉说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散发着璀璨而永久的光芒。
“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洗礼,石磨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渐行渐远。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积淀,石磨却醒目地标注着深刻的历史沧桑和厚重的人文情怀。
怀念石磨年代,怀念那种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方式。那是一段岁月的洗礼,是一份情感的凝聚,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目睹与见证。
程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