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木偶戏表演
孝义木偶戏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剧种之一。
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线木偶戏四大类。
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宋代时传入孝义地区。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中国北方特色。
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
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
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演绎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
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孝义木偶戏真人在下,木偶在上,艺人通过插于木偶上的一根木棒和两根操控木偶手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
起初,木偶戏的曲调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以及中路梆子演唱,后来又加入了碗碗腔,使之更具孝义地方特色。
制作木偶的工艺繁杂,耗时耗力。从人物的造型设计、细节性动作技巧到服装的颜色配比,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重重工序才能亮相舞台,从毛坯到成型就得花费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木偶头部成型后,要根据剧本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塑形来重点突出人物个性。眼睛、嘴巴更是精雕细琢。为了制作出复杂、有特殊功能的木偶,更是要附加众多工序、安装各种机关,可是得下一番功夫。
木偶戏需要艺人们精湛的操控技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对这些木偶戏艺人最真实的写照。经过老艺人们多年的苦心钻研,现在的人偶,不仅可以表演戏曲中的喷火、舞长绸、甩花翎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60多家。清末,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
1956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获得了新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孝义的木偶戏更加丰富多彩。《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戏,一度久演不衰。
1989年,由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组成山西木偶皮影艺术团,应邀赴英国演出木偶戏《走山》《天蓬戏嫦娥》《欢庆锣鼓》等,连续演出14场,场场满座,喝彩之声不绝。199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团演出的30集大型木偶系列儿童电视剧《英雄出少年》一亮相,就引起国内外各电视台的极大关注。孝义市文化馆的大型广场木偶舞蹈《胜溪春潮》,于200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荣获金奖。
如今,孝义除有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团之外,还有孝义木偶艺术展演团、必独村的武海棠演出团等。孝义市建立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这一举措给孝义皮影木偶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吕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