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我把常光顾的那些店铺称为麻雀小店。它们像是城市的细胞,微小却温暖,闹中取静,生活中不可或缺,让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
一
那家小吃店,小得也许都不能称之为店。只是别人店铺“裁”出的一条窄边,中间用三合板隔开。三张窄窄的单人桌错开,人进出也要侧身而行。店虽小,经营的种类还不少:鸭血粉丝、赤豆元宵、小馄饨、南瓜饼、豆腐脑和凉粉,早上还有油条,各式饮料全天有售。它旁边是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有一条巷子,太窄,不能作为过道。小店老板把它封起来,成了操作间。在靠过道的墙壁上开了两扇窗户,食客可从窗户自取老板加工好的吃食,但通常是老板娘与老板默契配合,一个按顾客要求做好,一个立即送上桌。
小店很老了,起初只是一个摊点。三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从乡下进城办事,在新华书店“蹭”书看,一不小心,错过了午饭。出书店,走到不远处,看到一张小桌子,桌旁坐着的一个大妈问:“赤豆元宵,吃吗?”花一元钱吃了一碗香甜滚烫的元宵,让我很满足。后来,每次进城,哪怕不饿,也要去那里吃一碗赤豆元宵。再后来,经营的品种渐渐多了起来,桌子增加了一张,也有了大大的遮阳伞,那大妈带着一对小夫妻不停地忙碌着。来吃的人很多,有时只能端着碗站着吃,但还是很开心。不知什么时候,这家摊点变成了小吃店,店面可不是现在这样窄窄的一溜儿,是整整一大间,宽敞得很,生意更好了。
我以为那是他们自家的房子,现在租给别人开店,自家只留宽不到一米的地方,好多收租金,毕竟这里靠着步行街,来往的人不少。可老板说他也是租的人家房子,现在的地方比过去小多了,但租金却比过去高了。“毕竟现在房价也贵了,能继续租给我开店,就不错了。小一点没事,只要有生意就行。”老板娘笑笑,“好在,城管批准了我们把这个通道封起来,也默许我们在外面摆桌子给客人吃饭,只要保证卫生、不影响交通就行。”老板娘边说边麻利地收拾着。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大妈还在,正忙着给客人往切好的凉粉上浇各种调料汁,气定神闲的。我要了一碗刨粉,大妈浇好调料递给我。我问:“现金还是扫码?”她呵呵笑:“随你,不过扫码更卫生。喏,这是支付宝,那是微信。”好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太太。看到又有好几个人在扫码付款,赶紧三两口扒拉完,好把座位让出来。
自从我住城里后,有时间就来这家小店。说实话,这个小吃店的食物没有特别之处,家常味道。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朴素的家常滋味,引得人一来再来,谁能拒绝家的味道呢?当然,价格也很亲民,虽然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小店里的东西也涨价,但现在仍然是没有一样东西超过十元钱,且料足分量大。
二
解放西路两边的房屋,都是楼上住宅、一楼商铺的格局,路南边有几栋楼的楼梯是建在墙外侧的,楼梯间正对着马路,每一个楼梯间都开了一个小店。那个名叫“成双成对”的店卖袜子,老板娘很年轻,顾客女士居多。去年,这个店换了老板娘,店名也换了,改卖帽子了。今年春天,那里放了两台儿童摇摇车,但少见小孩来玩,毕竟这里是车水马龙的商业街。
原先卖袜子的老板娘在小商品市场里租了一个铺面,尽管不是很大,但比那楼梯间大了许多,店里的袜子琳琅满目。老板娘说原来的楼梯间不方便顾客试穿连裤袜,而且,女儿放学了,家里没人,来到店里,还可以辅导她功课。我们几个同去店里的人都笑她赚到钱了,生意做大了。她也笑:“多亏了老顾客,我的店搬了,她们也还是来照顾我生意。”正说着,有快递小哥来取件,原来,她也在网上卖袜子。网店兼实体店,厉害了。
三
大众书店所在的楼梯间有一个转角处,空间显得略大一些,白天夜晚都开着灯。虽然没有一般人家的书房敞亮,生意清淡,几十年来,却一直开着。说是书店,也兼卖文具,我曾在里面买过碳素墨水、计算器和一本英汉词典。这些都没放柜台上或货架上,你说出所要的东西,那个老伯就像变魔术一样,从收银台下面拿出来了,真不知道那里面还藏了些啥宝贝。店里贴墙立着的两个书架上,书不多,种类却不少。除了《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三联生活周刊》等文化类的杂志,还有养生保健、烹饪、育儿之类的书刊,居然还有科学养殖方面的书。店门口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新书名称,最近,看到增添了《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军事》《舰船知识》《百家讲坛》等。真是店小乾坤大。不过,却没有各种试卷、提分宝典和作文指导之类的东西。不像那几个名为“某某书屋”的店,里面却塞满了各种考试用的书籍和试卷。一走进去,觉得空气似乎都是令人紧张的,哪有这小店的自在闲适?
还有一处楼梯间更狭小,曾有一个中年妇女在那里卖饼,饼放在一个玻璃箱里,箱里有橘黄的灯光,显得那饼灿灿如金,一咬,外脆内酥。前一段时间,从那走过,看见那妇女和饼箱子不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儿守着一个竹匾卖麻团,粘满芝麻的麻团冒着热气,似乎刚出油锅,买了一个,热乎乎的,又香又甜。只是不知道,这老婆婆会一直在这里吗?
其实,这些小店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经年累月都在,只要它们曾存在过,都会留下点什么,在我们的记忆里泛着温馨的光晕。它们虽只能侧身于逼仄的巷道或楼梯间,但它们恰好填补了城市里普通百姓生活的缺憾,甚至成了平常日子的点缀。就像那麻雀,虽没有艳丽的羽毛,鸣叫声也不动听,但天空中同样会留下它们飞过的痕迹,为我们带来些许欣喜与感动。
刘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