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湖山(湖山乡1989年改名叫汪仁镇,简称“湖山”),与黄石市区中间相隔着一座黄荆山。
在没开凿黄思湾隧道之前,湖山人民祖祖辈辈只要去石灰窑(后改为西塞山区,因离湖山最近,在我们眼里代表着黄石市),就势必翻越黄荆山。黄荆山上有一条百年古道,这是一条连接湖山与石灰窑的主要山路。我小时候跟随父母去石灰窑,所走的就是这一条古道。
在黄荆山的北面半山腰的古道上,有座青石垒成的古凉亭,供人们翻山累了歇歇脚、缓缓气。
远远望去,古凉亭的门洞像马蹄。里面靠墙处,有两排青石垒的凳子。由于年代久远,青石凳子被往来行人坐磨得平滑锃亮,几乎可以鉴人。古凉亭有面墙壁上镶嵌一块大青石,上面雕刻着文字。因年代已久远,那些文字大多模糊不清。从一些尚可辨认的文字来推断,大概是记叙当年建造这古凉亭的经过吧。古凉亭旁边,竹木掩映,浓荫匝地。亭内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就是在炎热的六月,行人一进古凉亭,周身暑气也会顿然消减。
黄荆山隔开了湖山和黄石,古凉亭却连结着湖山和黄石。所以,当时人们常说“一山隔城乡,一亭连城乡。”因湖山在黄荆山南,那时,黄石人又叫我们湖山这边人为“山背人”。
这座古凉亭在湖山人的心底,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在那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鸡还刚啼天还未亮时,“山背人”就辛苦地往来于这座古凉亭。行人沿着山路艰难地行进。往来行人之多,真可以叫作“络绎不绝”或“川流不息”。他们有肩挑的,有背驮的,把自产的自己舍不得吃的像鸡蛋、糯米和玉米棒子之类的农特产品送到黄石去卖。然后,顺便购买一些农村罕见的油条、水果或日用品回来。他们中也有翻山去市里挑大粪的,为生产队积肥。空手翻山就已够累了,挑着百余斤重的大粪就更累了。他们挑着沉重的粪担,汗流浃背地来到凉亭时,都会停下来,歇歇脚,缓缓口粗气。他们或喝上一碗茶(当时2分钱一碗)或买一瓶汽水,解解渴,消消疲劳。往来于古凉亭的行人,都会在青石凳上坐一会儿。大家聚在一起,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无论翻山去山前的,还是翻山来山背的,大家都相互搭讪,或拉拉家常,或谈谈年岁,或说说生产队里的趣事儿……翻山虽然很辛苦,可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友善的笑容。说来也奇怪,古凉亭仿佛能够让人忘掉翻山越岭所带来的辛劳似的。
时代在前进,湖山在发展。如今,多条隧道打通了黄荆山南北,湖山公路四通八达,高楼矗立,产业兴隆,成为镶嵌在黄石南大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凉亭虽然在悄无声息地隐退,可是,当年在这里喝喝茶歇歇脚躲躲风避避雨的情和景,勤劳而善良的湖山人又怎能忘记!
岁月的风尘掩埋不了历史的记忆,黄荆山上古凉亭永远留在湖山人的心中……
徐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