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凌晨4时30分,慈祥善良的母亲因病重医治无效,带着对美好生活的依依不舍,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告别了她养育的满堂子孙,享年90岁。
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冰冷如刀割,让人撕心裂肺。而刻骨铭心的母爱,却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一直温暖、润泽着我们这些儿女的心田……
母亲生于1933年,20世纪50年代从家乡农村应招到雷州半岛的农垦兵团,汇入那个年代农垦建设大军的行列;60年代初母亲又被招工到湛江港务局,成为一名光荣的港口建设者,为新中国八大港口之一的湛江港建设,贡献了青春岁月。
记得小时候,家住东风路的我们姐弟兄妹,就经常穿越大半个霞山街,送饭到港口一区码头给“三班倒”作业的母亲,目睹母亲工作的艰辛劳累。那时,在港口大门的旁边,有一片木麻黄树林,里面错落着很多石板凳,我们就坐在石板凳上等母亲到点出来吃饭。
母亲常常利用吃饭的空隙,为我们讲大海,讲轮船,讲港口火热朝天的建设故事。偶尔,母亲也带我们进港口看万吨巨轮和百吨龙门吊。蔚蓝的天空下,眺望浩瀚的大海,童年的思绪和情怀,不由自主随着翱翔的海鸥展翅飞翔。
我们就是通过母亲,从小就了解到祖国大陆最南端有一个美丽的港湾城市——湛江。我们一直都以能生活在这个港口城市而深感自豪。
为方便母亲上班,20世纪60年代末,父亲节衣缩食,在靠近湛江港的友谊路“沙滩”地段,从工友手里买下已建了三分之一的房子,又四处借款,建起了仅50平方的砖瓦平房。从此,我们姐弟兄妹结束了送饭的日子,而椰树婆娑的友谊路上,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风吹日晒,母亲匆忙的脚步和身影,始终融入了港口建设者的洪流,那些从岁月中走出的一道道独特风景,慢慢地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母亲热爱港口,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那年代,港口的机械化程度不高,母亲班组干的是体力活,作为班长,她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吃苦在前;她关心工友,深入家访,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她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友爱,带领班组出色完成生产任务。母亲因此年年当先进,多次参加湛江港务局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母亲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我们第一个学习的榜样,一直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影响着我们成长。
在家庭,母亲是个好主妇。母亲上的是“三班倒”,常常我们起床时,母亲已煲好粥给我们,上班去了。晚上我们睡下了,母亲还没下班。母亲起早摸黑,辛苦操劳,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姐弟兄妹长大,直至成家立业。也因为母亲的“三班倒”,使我们从小养成了自觉做家务的习惯,煲饭、炒菜、洗碗、做煤球、搞卫生等,为父母减轻家务负担,也提高了自立能力。
母亲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言传身教,勤俭持家。20世纪70年代前,很少有现成的衣服买,都是买块布回来用手工做。小时候,我们一家穿的毛线衣都是母亲利用休息时间织出来的。过年的新衣服,更是母亲自己裁剪,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她缝衣服的针脚像缝纫机缝的一样均匀,和专业裁缝做出来的一个样。母亲常说,女孩子学习手工活,既是生活的基本功,也是一个女孩子心灵手巧的体现。母亲从小就手把手教我们做针线活,我们学的认真,手艺进步很快,常常得到母亲的肯定和鼓励。
后来,母亲省吃俭用,用100多元托人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这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一件家用物品,母亲却舍得让我们练习踩踏走线,教我们缝制衣服。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裁剪、缝补、刺绣、针织等女红手艺,给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情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做事的恒心。多年以后,我下乡当知青,一路走来,经历世事,忽然感悟:生活之道,也是需设计和裁剪,才能绽放绚丽多彩的人生。
在母亲的世界里,除了港口,子女就是她的全部。母亲退休后放弃闲适享乐,毫无怨言帮忙子女带大孙辈后代,不求感恩回报。母亲记性很好,家里从父母到孙辈,她都能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公历农历生日。母亲一辈子付出,却从来没有对儿女们提过要求,只有一次,从没出过远门的母亲,说想到港澳和珠三角走走。于是我和姐休假陪伴前往。在澳门大三巴旁,母亲兴致勃勃地随我们一道爬上博物馆的炮台;在香港海洋公园,母亲意犹未尽和我们一起坐上旋转观光塔。此行令母亲眼界大开,常常有滋有味地给街坊邻居介绍此行见闻。
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却乐善好施,宽厚待人,处处为他人着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农村非常贫穷,母亲总是热情慷慨地接待过往湛江治病打工的乡亲。
只有初小文化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从农村一路闯荡到农场再到城市落脚,又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着实很不容易。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遇事很有主见,大事面前毫不含糊,这与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上山下乡那年很迷茫,母亲亲自送我到农场,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要多学习,多思考,用知识改变命运。
母亲从小就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她常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教我们礼仪道德,尊老爱幼。如,给长辈添饭时要双手端着碗递给;最好的那碟菜一定要放在长者面前;吃饭后要自觉洗碗等等。母亲用朴素的语言,言传身教,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这些,将成为后代子孙面对生活不断进取、面对困难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对母亲心生敬意。
岁月悠悠,父母渐行渐老。7年前,年逾九旬的父亲脑梗中风,失去了说话和吞咽功能。八十多高龄的母亲也疾病缠身。母亲因为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先后两次做手术,致使元气大伤。
尽管如此,母亲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父亲,互相鼓励,与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母亲每次看到父亲鼻子上插着管子,心里都很难受。母亲第一次做手术后曾入住过重症监护室,亲身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母亲平静地对我们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谁也无力抵抗,顺其自然吧。在父亲卧床住院的五年半里,是母亲的坚强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母亲虽已远逝,但母爱如水,依然静静流淌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涓涓不息……
赖日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