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粑在家乡马叫家喻户晓,成为我们那里曾经很牛的风味小吃。
其实,荞麦粑不是家乡的独特食品,著名的楚剧《荞麦馍赶寿》唱的就是与荞麦馍有关的宋朝时期的故事。和荞麦馍类似的荞麦粑是当地人拿得出手的食粮,不是马叫人的发明创造。
在大冶金湖马叫一带,荞麦粑曾经很有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叫是大冶城南的一个小集镇,是兴国州、武宁、通山、咸宁、鄂城、武昌的小商小贩们到大冶经商来往必经之路。那时,马叫街马路右侧有一长排低矮的土砖平房小商店,在兼营草鞋、皮丝烟、香纸爆竹和日用品的同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荞麦粑。这种粑的主料是荞麦粉,馅是芝麻粉拌红糖,用蒸笼蒸熟后,香喷喷软绵绵的,吃起来香甜可口。
在我们这里,40多年前的生产队,还少量地种植着这种叫作荞麦的植物,因为产量低,不是主打农作物,一般种在边角位置的旱地里,或者作为旱涝之后的补种作物。它红色的秆子,开着细小的白花,偶尔有几朵红花,这些花绽放得灿烂奔放,肆无忌惮,有些像扩大版的满天星。后来,荞麦在我们这里越种越少了,以至于流传出一个故事,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年轻人回乡,走在路上看到一种花开如繁星的植物,故意用普通话问在庄稼地里劳作、背部朝向他的老人:“老人家,红秆秆开白花,这是什么东西?”但没想到的是,老人是他父亲。转过身来的父亲,见儿子土不土、洋不洋的样子,很生气,走上前就扇了他一耳光,还拿起扁担要打他。年轻人看父亲怒发冲冠,一边躲一边喊:“不得了,不得了,荞麦地里打死人!”
小时候,我很惦记马叫的荞麦粑,总盼望早出晚归的父亲能给我带回一两个。当然,要是能当街吃到刚出笼的荞麦粑那就更好了,结果是马叫的荞麦粑吃是吃到了,却没当街吃过。
我们这里的老人都说,马叫荞麦粑之所以远近闻名,成为大冶有名的风味小吃,与一次不经意的主客对话很有关系。这么说吧,我在没吃到马叫的荞麦粑之前,已经能够绘声绘色地模仿着说那两句好玩的话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有位顾客经过马叫,放下挑在肩上的担子买荞麦粑,一看,粑不热了,就问店家:“不是新鲜粑吧?”店主回答:“刚起笼一会儿。”顾客拿起一个粑看了看后问:“是不是蒸熟了啊?”店主肯定地回答:“回了三次火。”店主人这两句自相矛盾的答话,令人发笑,就像相声段子一样广为流传。
或许,真正的故事高手就是生活本身。这个来源于生活的段子,对马叫的荞麦粑并没有质量上的夸赞,但就是这个自相矛盾的段子,让人们深深记住了马叫的荞麦粑,大家也有了尝尝其味道的愿望。而其本身的新鲜出笼、价廉物美、香甜可口,又使它实现了从知晓度到美誉度的提升,使它成为大冶有名的风味小吃。
很可惜的是,现在的马叫街,已经买不到荞麦粑了,因为本地种植荞麦的村民日渐稀少。荞麦粑,成了家乡的稀有食品。
段兵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