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自习课上,正要将刚写好的纸条传出去,一抬头竟发现华少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身旁了。怎么一点声响没有呢?他有轻功吗?”班里那个十分调皮的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着。
华少是谁?他有怎样的轻功?
“华少”就是八年级11班的班主任兼教物理的华汉成老师,我跟他同教一个班,同在一间办公室。他个子不高,常穿灯笼式长裤配暗花衬衫,性情沉稳文静,说话柔声细语,走路也轻轻的。自习课、晚自修、早晚读甚至是午睡前,他的身影总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窗外或教室里,所以班里的学生都叫他“轻功华少”。自从他接手班主任后,没见他有什么特别的大动作,班风学风却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巨变,成了级里的典范:早晚读和课前读,班里整齐响亮的书声令人振奋;自习课上,那沉浸式学习的安静令人舒服;上他班的课,很容易被带起一股激情,像写文章遇到灵感;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好,现在他们班的总成绩已由先前的倒数跃到前列去了……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作为课任老师的我当然欢喜,总抑制不住要夸赞几句:“华少,你真了不起啊!你用的是什么魔法呢?”华少却温文尔雅地笑了:“哪里,这是包括你在内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好嘛!”华少,你也太谦虚了吧。教育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作为一名老教师,怎么会不知道呢?
华少的勤奋,我是看在眼里的。他是外地人,在学校附近租了房,但除了睡觉,他几乎以校为家,就算是晚上,不管有没有自修任务,他都会回到学校,看看班里的情况,跟学生谈谈心,备备课,看看作业,再辅导一下学生做题。他说他喜欢学校的氛围,跟学生在一起,心里很踏实,有用不完的劲。他特别擅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布置作业,不是强迫、任务式地布置“完成练习册第几至第几页”之类的,而是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弄懂知识的重难点,再用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将学生不懂的问题随时解决。这样,学生就从糊里糊涂的大量刷题中解放出来,进入真正的探索模式里,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自从上了初二,做了华少的学生,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课余时间,总有很多学生来找他辅导解答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他都耐心解答,再加上他讲题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华少出马,一讲就懂!”学生们这么一传,请教的学生就更多了,把他围个里三层外三层,常常让他深夜不能脱身。“从早到晚,天天如此,你不累吗?”我问。“学生能主动问问题,说明他们勤思考会钻研,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欢喜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累?”“那天晚上,当帮助最后一位学生解决了那道他总是理解不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时,夜已深了。我独自走在回家的校道上,一轮圆月高挂空中,清凉的夜风吹送着夜来香的幽香,路灯和月光交织之下,校园显得那么宁静美好,再想着刚才学生那由苦闷迷惑到豁然开朗的样子,我心情也好到无法形容!”听着华少动情的描述,我也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共情。是的,只要有一颗真诚和热爱的心,繁重的工作也会产生愉悦。
华少性情温柔文静,做起工作深入细致,用心用情,对学生个性特点、思想现状,对班里的学习纪律和劳动等方面情况都能了如指掌,细细记录,按定下的标准扣分加分,然后每周统计积分,总结情况,按积分评出“德育之星”,拍下“德育之星”的获奖照片,上传班群和小管家。这就是华少的“德育量化”管理,它是鞭策懒惰落后,激励勤奋上进的神器,正是这“德育量化”,使八(11)班的班风学风成为全级的优秀典范。在我印象中,许多班主任也使用过这种方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特地问了他的具体操作。他说:“加分扣分是量化管理的一个环节,为的是鞭策落后,激励上进;但相比起鞭策,更有用的是激励。这激励非班主任出马不可,如果只让班干部去记分,他们总是盯着成绩不好的同学扣分,而看不见他们的好表现,缺乏客观真实,越扣他们就会越差。所以这个过程班主任不能不留心关注,我时时处处想着为那些学习能力不佳但思想表现良好的同学提供加分的机会,我深入到学生中间,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值日纪律、学习态度、服务他人等各方面情况,发现他们的良好表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加分,给予真诚的鼓励,他们受到鼓舞,就会越来越好。开始他们很在乎加分,后来不管有没有加分,他们都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地上有垃圾,谁发现都会自觉去扫净;有人需要帮助,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那次搬书,全班出动,大家都很累,当听说还有少量需要几人再走一趟,立刻就有许多同学自告奋勇去搬了。完成任务后,他们来不及擦去脸上的汗珠,又悄悄回座位投入学习……许多类似的场景不断涌现,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不吝惜在班里动情分享我的感动。当我动情地描述着那不断涌现的美好场景或感人细节时,看到他们专注倾听,眼里发光,很受感染的样子,我也莫名地感动了。我感到我是一个掌灯的人,也是一个播种的人。所以我认为,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可能不是模式本身,而是往模式里倾注的情感;我班的进步,也不全因为德育量化管理模式,而是以之为契机的教育方式,经历的是量化记录——发现美好——宣扬美好——互相感染——形成习惯的整个过程。”
我听后,感到华少很了不起,既能实践,又会总结。但他却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那一次,华少带领学生参加全市有260多支队伍角逐的机器人制作大赛,以超越第二名20多分的成绩获一等奖,轰动全校。当我们对他表示热烈祝贺时,他还是那句话:“这是全体师生努力的结果,感谢同事们,感谢刻苦训练的同学们。”其实集辅导和带队于一身的他,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不是一言可尽的。华少这么优秀,年终理所当然要被我们投上优秀一票,但公布结果却没有他的名字。我们都替他不平,他却笑着说:“没有关系啊!大家都是优秀的,评不上说明领导给我更多的上升空间,有限的名额就应让给那些今年评职称的人!谢谢你们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做教育工作,其实我更享受的是那个全程投入的过程。”
轻结果,重过程;轻形式,重内容;轻名誉,重奉献;脚踏实地,默默工作,他不动声色地引领着奋发向上的力量,举重若轻地取得优异成绩。华少仿佛轻功加身,可撑起这轻功的,其实是年轻人一颗勤奋、智慧和热爱教育的心!
华少的轻功,分量不轻啊!
陈活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