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行医救人,行文治心,行旅达志,行善孚正。 高焱明 撰并书
不久前收到学生余博士译著的《外科名家名言》,看后百感交集。
首先惊奇发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外科医生竟然如此相似!都严要求重医风,比如“生命有长度也要有深度,生命质量就是生命的第二维度”;“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好,让患者信赖,并尽一切努力为患者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伟大的外科医生生性谦卑,因为他知道,相较于大量的未尽事宜,他所完成的还微不足道,他不轻易批评别人,却能容忍批评他的人”;“你不可能永远聪明,但你可以永远善良,最好的外科医生是那种被自己历练够了的人”;“外科医生必须学识渊博,本业专攻,心灵手巧,还会自我调适”……
其次见到了协助该书面世的许多熟悉的名字,有老师有学生也有杂志编辑同仁,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仍在国内外拼搏并已有建树……感叹吾已老矣!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我也年已耄耋,是可以给自己的这本人生之书写个“跋”的时候了。
说到写“跋”,让我想起原西泠印社著名篆刻家叶一苇先生以“雕琢人生”印信作为其《诗心造印》一书的结尾时,心中有谱了。把我的一首墓志铭短诗篆刻在方寸间不就是“跋”了吗!
我曾写过一首给自己的诗:远走他乡立壮志,治病救人未了时。从医善待古今事,众望所归守正直。将其精练,突出主题,便成了我的墓志铭:行医救人,行文治心,行旅达志,行善孚正。
我从儿时成长地黄州(大文豪苏东坡首度被贬谪居地、今湖北黄冈市)进入武汉同济,从同济远赴西德(当时尚未拆除柏林墙),回国五年后再到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一路走来就一个目的:圆上辈人的梦,治病救人。
在同济求学到工作近三十年,受同济精神熏陶,尤其是老师裘法祖院士(还有西德埃森大学艾格勒教授)的诸多教诲和亲力亲为,成为同行和患者信任的专科医生,在国内外报告研究成果,并参编专业书籍杂志,进入专业学会和同济大外科领导班子……为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晃来湛三十余年,精心耕耘外科,服务社会各界,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能小有成就,获奖不少。究其原因,就“追求”二字。正如我在借鉴德产硬质胆镜解决我国肝内外广泛胆管结石难题取得成功后,为办推广学习班而出版的《胆镜临床》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的前言中所写:“外科临床工作者的追求,即寻求方法简单、耗时不多、花钱最少、痛苦最小的有临床实际意义的诊断治疗手段”。后曾与中山医科大黄洁夫教授同时获评广东省肝胆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并两度成为省劳模,享受国家津贴。这些都得益于遵循“从医从善、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期间两件事令我难忘。一是刚到湛江时,有消息说裘老通过卫生部要追我回同济;二是在我早前多次提出应积极推动我国循证外科的发展而办一本特色杂志,直到2004年才受广东医学会外科学会委托,创办了《普通外科学文献》杂志。为此我电告裘老,他赞扬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并欣然同意为创刊号题词。几天后便寄来亲笔题写的贺词:“在文献中获启示 从启示中出创新”。以上两件事,都印证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句话。
我很赞同古人所说“良医如良相”“医病先医心”,医学界应该永续传承。
退休前,很乐意与单位同事交流从医心得,还应市卫生局安排到一六一医院、广东医附院等兄弟单位上讲座现身说法,也曾参加省劳模报告团到珠三角巡回演讲。但最多的是在担任市外科学会主委期间以周末、月末或季度活动的形式,结合研究课题和临床案例来潜移默化德艺双馨的重要性。
退休后,曾为人大联谊会撰写《说长寿 道养生》,给老同志作保健讲座。进关工委后写家谱、出诗集,还著述《今篆》,就想再为大家从不同角度从心灵上多一点抚慰。
十六字墓志铭的篆书设计,则以我所提倡的《今篆》为基础,借鉴齐氏直线笔法,依次每两字相依连,共成方章。四个不一样的行字和旅字则主要参考甲骨文而成。
如此,我也雕琢了自己的人生。
高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