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全国多地气温偏高,坐在家里也觉得闷热。家里的空调使用时间久了,忽然间制冷不足,使人烦躁、憋闷,有点喘不过气来,只好空调加上电风扇一起使用。
中午时分,我坐在家里的饭桌上吃午饭,空调调到了20摄氏度,屋里才显得有点凉快。我一边吃饭,一边回忆以前在乡下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年代。
在城市里生活,物资比较充裕。电风扇、空调,营造着一个个凉爽、舒适的空间,而扇子却早已成了收藏品,被搁置在某一个抽屉里,成为过去的物品,尘封在时光的隧道里。
此刻,我想起了小时候用的纸折扇,它是由一张纸折叠而成。我们在纸面写上祝愿的字句或画上美丽的图画,把愿望寄托在扇子上,拿在手里一边摇一边叨叨,默默祈祷,期待下雨,恢复凉快的天气。
想起这些,童心未泯的我,又取出一张比较厚实的纸,认真地折起扇来,折好后用订书机把它的接缝订好,拿在手里打开,轻轻地晃动手腕,阵阵凉风不断轻送,思绪也回到了当年。那时是刚步入初中,农村的中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也非常简陋,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空调。炎热的夏天,三四十个学生挤在教室里,又热又困。白天正常上课的时间,学生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到了晚上自修课,酷热难顶,又没有电风扇,学生便五花八门、各出奇招制作纸扇。同学们就地取材,利用旧书或杂志的纸折叠简易的纸扇。由于折叠方法简单,容易制作,不一会儿,大家手里都拿着各具特色的纸扇,一起摇扇的情景,实在蔚为壮观。
夏天是用扇子最多的季节,扇风时还是那种硬硬的纸扇最好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折扇则更具意义。折扇也是一种艺术品,拿在手中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农村还有用麦秆、竹片来编织的扇子,最常见的是棕树叶做的。
扇子是文人墨客的手中尤物,由古流传至今。扇子在传统意识中还有“招财”之意,很多公司企业都在办公室桌上或大堂用它当作装饰物。它以价廉物美、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扇子除了有实用性外,它的艺术价值也挺高的,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魔术等表演艺术的道具。
扇子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手持羽扇、排阵布兵、运筹帷幄的形象深入民心。还有周瑜,足智多谋,风流倜傥,每每羽扇纶巾装束,常常扇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明代是文人扇发展的高峰期,折扇几乎是文人士大夫们一年四季随身不可或缺之雅物。携带折扇成为当时一种社会风尚。作为一种怀袖雅物,它一定是被放到袖子里,等到宾客坐定,才把扇子拿出来亮身份,显示才学身价。现在的折扇也做得非常精致,特别是用檀香木制作的,拿在手里,香味扑鼻,能起到提神的作用。
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扇子早已超越实质功能,悄然成为精神意象的产物。扇子扇出的,不仅仅是凉风,还是心境、是身份、是文明、是文化。
张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