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山自东向西绵延20余公里。我的老家——汪仁镇庆洪村下冯湾在山南。
小时候,老家与黄石城区被黄荆山阻隔。黄石城区,是我童年憧憬和向往的地方。每年割了小麦或挖了红苕,母亲要用新麦烙粑或炕饼,将鲜苕拍成苕片或做苕果子,然后让大姐送给黄石城区的亲戚尝鲜。大姐每次去了黄石城区,回家后都要绘声绘色地讲述黄石的美景。幼小的我,对大姐是羡慕得不得了,对黄石城区也有了憧憬和向往。我常常缠着大姐,要她带我去黄石城区。
我8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跟着大姐送农村的时令特产给黄石城区的姨妈,那是我盼望了好多年争取了好多次的结果。
去黄石城区的头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催大姐早点出发。那天,湾里还有几个也是去黄石城区走亲戚的婶娘、大嫂同行,我们趁着淡淡的月色出门,沿着一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砂石路,穿过徐斌湾,经过曾家湾,开始爬山。这时,天已经亮了。我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爬山,感觉很新奇。虽说是小孩,但我是空手,不像大人肩挑背扛的,我爬山如履平地,健步如飞。第一个登上月亮山,站在山顶上的卫家垴湾,向北方眺望,整个黄石城区尽收眼底。楼房、街道、碧波荡漾的磁湖、车轮与铁轨碾压发出咔嗒咔嗒声的火车、升腾着浓烟高耸入云的烟囱……真是繁华无边。
“真漂亮啊!”我发自内心地赞美道。
从目睹黄石城区面貌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想:要能在黄石城区工作、生活,那该多么美好啊!这也是我童年的一个美好愿望。
1984年7月,我从华中师范学院毕业,持黄石市教委人事科派遣证到黄石七中报到。从此,我成了一名教书匠。我工作在黄石城区、生活在黄石城区的愿望得以实现。
人虽在城里,但心一直牵挂老家。单身时,每个周六回老家度假。因黄荆山阻挡,乘车十分不便——要么经下陆到大冶转车;要么经西塞到河口转车。试用期的工资很低,每月45.5元,不到月尾就囊中羞涩了。坐公汽不仅不方便,主要还是舍不得口袋里那点少得可怜的票子。我只能翻山步行回家。从单位所在地的老虎头上车,买5分钱的票坐1路车到黄石港,再买1角2分钱的票转3路车到八卦嘴;在八卦嘴站下车,步行走十几分钟后,开始爬山;翻越月亮山,大概四十多分钟;下山后,再步行半小时到家。耗在路上的时间大概两个多钟头,到家时天就黑了。在家与父母兄弟享受十几个小时的天伦之乐后,第二天周日,吃了中餐,就沿原路返回了。
成家后,尤其有了女儿后,没有了说走就走的自由和洒脱了;也不再用双脚去度量回老家的距离了。回家——不论是探亲,还是休寒暑假,有了妻女相随,就从爬山改成了乘车。这其实是找了一个偷懒的由头。偶尔,我并没携妻带女,独自回老家,也能心安理得地乘车而行。
坐车回老家,仍是从老虎头乘1路车,到黄石港转3路车到黄石饭店对面的老长途客运站,现在,那儿已耸立起了一幢八层楼的武商黄石购物中心,黄石长途客运站已搬迁到黄石北站旁。从黄石长途客运站买4角钱的票,途经下陆到大冶一中(旧址)对面的老大冶长途客运站;在大冶长途客运车买4角钱的票到庆洪,下车后步行回家。我的老家就在庆洪旁边,离车站200米距离。
当年,回一次老家,车费仅9角7分钱。乘车回家只是减轻一些疲劳,并没有减少时间,在路上耗时更多。
20世纪80年代,从大冶经庆洪到河口镇或汪仁镇,每天只有上午下午各一班车,稍不留神,可能错过了客车班次。
当年,老家与黄石城区的联系要靠翻山越岭;随着经济的好转,乡亲们的口袋逐渐丰满起来了,都舍得花钱乘车了,翻山越岭的人越来越少了。哪怕多绕几十里路,多耗几个小时,也选择坐车出行。那是一种精神享受。
之后,历经8年时间,全长1726米,宽6.5米,高6米的黄思湾隧道终于建成,拉近了老家与黄石城区的距离。
当年,虽然贯穿了隧道,但还没有开通穿过隧道的公汽。尽管如此,我回老家便捷多了,既没有了翻山越岭的辛苦,又不必经大冶或河口绕道而行。再回老家,仍是从老虎头坐公汽,中途转车到黄思湾;从黄思湾步行过隧道到汪仁镇,再从汪仁镇坐车回家。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有了私家车跑客,坐1元钱的私家车,十几分钟就回家了。
2004年李家坊隧道建成通车,2011年谈山隧道穿越黄荆山,2016年月亮山隧道正式通车,开通了中心城区直达园博园的迎宾路。2021年百花隧道贯通,有轨电车将带动黄金山驶入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现在回老家,既不用爬山,也不用耗费时间挤车绕道了。这些年,黄石变化巨大,黄荆山山脉多条穿山隧道的建成,为我们铺设了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快捷通道。
冯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