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的我,抬头仰望,志存高远,期盼有良师益友,思想上解惑释难,行为上提灯引路,引我走向理想大道。
门板练球员
读小学时喜爱打乒乓球,房屋与和平小学搭垛共墙的石师父球艺精湛,常来学校与教体育的裴老师打球,打21分球一局的赛制,三打两胜,两人较量时,脚步东腾西挪,手掌挥拍如剑,球在乒乓球台上镖来箭去,打得酣畅淋漓,难分伯仲。我们观战的学生眼花缭乱,小手掌拍得“啪啪响”。我要母亲托请跟石师父学打球,他欣然允诺。
石师父从家里找出一张旧门板,两张长木凳,一块杉木板,门板做球桌,长木凳做球桌的台柱,杉木板做球网。他与师娘将位置选好,摆好球桌,将门板一头紧贴学校北面墙壁,一头是学校北门操场的过道,供我站位,他拿出一竹篓乒乓球,放在球桌左边独凳上。
师父先教我习球路,练步子。他移步换位,转身侧体,左退右进,眼睛盯着对面球台,边讲边演示,手跟着脚步移动的步伐,做出各种击球的姿势。我练习时,他在旁观察握拍的手势,伸缩的手臂,移动的脚步,觉得不到位,再手把手示范一遍。教发球,先讲发球的要诣,球在他左手心滚动一下,球抛向空中,球拍随即一抖,“啪”的一声,球落在我方乒乓球台,旋击到对方乒乓球台,撞击到门板对面墙壁,斜落在地。他说,发球,有多套动作选择,发球技艺熟稔者,常令对手不知所措,能直接得分。比如旋转球,有正反上下之别,变化多端,奥妙无穷,他把球放在台面上,手指夹球,先顺时针旋球,再逆时针扭圈,那球滴溜溜陀螺般旋转。
每天下午放学后,我独自在门板上练习发球、正反推挡、削球、抽球、搓球、攻球、拉弧圈……在学校操场跑步数圈,增强腿劲等基本功,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百练不倦,津津乐道,锻炼至太阳公公红脸庞日薄西山,月亮婆婆涂脂抹粉亮妆登场,饥肠辘辘,收拾书包回家。
周日,石师父抽时间教我对练。他说,“三尺之冰,多日之寒”,打球,眼要亮、神要凝、手脚灵敏、回球迅疾,这是基础功,要苦练,一勤无难事,功到自然成。与人对垒,球点多变,思维要敏捷,判断要准确,回球实中有虚,虚中蕴实,击球稳、准、狠,这时球台功,要多练,日久才能悟窍。球技较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仅比技窍、体能、身体应激反应,还比有勇善谋、随机应变,心理上胜不矫、败不馁,做一个有控制力的“球艺人”,才能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县里举办中小学乒乓球联赛,学校选拔运动员参赛,我从低年级班开始过关斩将,与高年级班对手争夺名次,惬意地夺得季军,成为学校代表队队员,比赛进入第三轮,止步于县师范附小一名对手。回校后,比赛的队员参加点评会,队友们三言两语地说我性子急,前三板不占上风,就冲动。裴老师点中要害:说我逞一时之勇,心里浮躁。我当时不服气,仅认为自己技能稍逊。后来醒悟不足,是虚荣心作怪,急功近利,不知进退自如,导致发挥失常,自己得习好球艺,来日再与对手较量方长。
天各一方,再度相逢对垒,不过是年少气盛的一厢情愿,人的前程玄机多变,与乒乓球运动健身共舞,伴我萍踪之旅,热身至税务一线岗位收官之时。
暑假采石工
某年高中暑假,为挣学费,嫁至营江乡白地头村的叔伯姐姐知晓后,介绍我跟本村一位姓何的师父上山学放炮,采片石。何师父人在中年,平头,中等身材,体格健壮,胳膊像牛腱子,挥动铁锤时,肩胛骨之间的肱二头肌肉,可张可驰,劲道十足。
师父最掂掇的事是琢磨、推敲山石纹理走向,找准炮眼。他用钎尖,在岩石上点点敲敲,辨别岩石纹路,啄听岩石回音,选择乳白色、或灰青色纹路走向的岩石打点。他蹲下腰,用粉笔画圆圈,在圆点上围个湿黄泥巴小洞,用钢钎凿浅槽,盛满水,水给过热的钢钎降温。师徒俩隔钎站立,叮叮当当锤凿炮眼。师父握锤、我扶钎;师父抡大锤、我挥小锤,“叮锵、叮锵……”燧花四溅,清脆有力的锤钢撞击声,在空旷的山头震响,师父不停呼出“吭哧、吭哧”的鼻音声,我也喘着粗气。
一招一式、一击一让、一进一退、心在感应,臂在舞动,锤到点止,配合逐日默契。摇钎、添水,钎至深处,钎声日趋沉闷,岩石夹钎,钢钎震手,洞眼深度适宜时,师父先停手,我后息锤。然后用细竹筒抽汲炮眼里的水,再用废布,棉纱蘸干洞眼湿气晾干,临近晌午、傍晚,往洞内填入炸药,装好雷管,接上导火索,准备放炮开石。我在小道、路口处设置路障,防止行人过道,师父点导火线时,我用铁皮喇叭高喊:“放炮哪、放炮哪……”。接着,几声“轰隆、轰隆……”巨响,石破天惊、震耳欲聋,天空飘起一阵烟雾,碎石天女散花般地落下。
烟消云散,师徒俩走到炮眼点瞧看战果如何。师父最忌讳的是“闪眼”,打出“哑炮”,找准的炮眼一声闷响,石壁裂纹开缝,用钢钎撬钻,石头一撬一个散,炸开的石料成车上方,这炮眼赚了。闪眼的炮眼一炸,声音猛,挺吓唬人,却仅轰开表层少量片石。谜眼的哑炮,填塞的炸药奈何不了岩石,石头纹丝不动,洞口接引处的雷管象大鞭炮似的放个响屁。
师父云,凿炮眼,要考虑采石的厚度、找准岩石的纹路,那灰白色、褐青色、呈龟纹走向的岩石,是开山炸炮的不二之选,可岩纹内芯疏密不一,纹路会偏向,龟纹会消失,难免打出哑炮,费力费神不说,连本都亏蚀。师父仰天一望,刚好一朵乌云掠过山顶上空,他抹一抹脸上的汗珠,长叹一口气说,我年少时没条件读书,听说书本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道理。他躬下身,察看脚底有条石罅,就拿起钢钎錾凿,我也加入战列钎凿,那石壁逐渐劐开一指宽缝,师徒俩人同时大“吼”一声,聚力一撬,一块千斤巨石脱离石壁,“轰隆”一声骨碌碌滚下山坡。他手挚钢钎,向上举了举,摆出一副举重若轻,千仞可拃的手姿,指着滚下去的石头,这大概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吧?
我带的中餐荤菜较少,师父见状,饭盒里增加带肉禽的份量,吃饭时,夹数点放我碗里。他说,“人是铁,饭是钢,”打锤、砸石是体力活,很苦、很累,你在读书吃长饭,不能缺乏营养。暑假结束重返学校,我感觉臂力有劲,一运动,身上沁出透明的晶体汗珠,与同伴掰腕子,僵持之时,着力点将对方的手腕扳向我方,使其劲道分散,我赢多输少,用手掌斩劈薄木板,瞄准木板中心点,一劈二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求知启航的少年,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地跟师悟道,那是奥秘无穷、天道酬勤的人生始步。
黄增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