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同庆中秋,年年今日。
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街头就看到月饼的影子,嚼着店家自己炒制的红豆沙月饼,在那软糯纯香甜沙的月饼里,已经尝到中秋节的味道。
小时候的记忆浮现,每到临近中秋节,期盼的心油然而生,其主要的原因,是即将要吃到心仪的纯正豆沙月饼了。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节”。这时候的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相传中秋那天,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圆圆的月亮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此后,每到中秋节,我喜欢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纯正豆沙月饼和纯正白莲蓉月饼,听妈妈讲着月亮的传说。中秋节,我曾经站在静处悄悄凝望月亮,希冀能看到传说中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中秋节是圆的,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圆圆的笑脸,总是勾起那遥远的嘱咐与思绪。在记忆深处,中秋始终只是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概念,中秋的月亮总是格外明亮,而且无数次体验“月亮走我也走”的快感。
长大后,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绝句,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的月光给人的安慰。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
每当到了中秋赏月之时,中秋节如水的夜色笼罩着笑语纷飞的兴致,宛如一首幽美朦胧的诗,斑斓在这令人遐思的画卷中。一片清辉播撒人间,我们的祝福和期盼都释怀在十五的眼眸里。中秋,一个团圆的节日,在一轮明月的见证下经历过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古今多少欢乐多少怅悯多少思念都融入大漠落日圆又圆的泪光中,化成一缕淡淡的银光,给山欢水笑的大地注入了活力。每逢佳节,人们喜欢在中秋节之夜庭院漫步退想,伴着一轮明月,细细品味这千年亘古不变的月色印记。
又逢中秋,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赋予遥远把盏的思念。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私语。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的遐思,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向世人徐徐舒展了一轴包含盛情的画卷,给人以美好的回忆与向往。
吃月饼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到了如今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着天上的明月,品着一壶香茗,吃着手里圆圆的月饼,它象征着一家人的美满团聚。月饼的制作从唐代后就越来越有探究,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清代杨光辅写到“月饼饱装桃肉焰,雪糕甜砌蓝糖霜”,如此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代的非常相近了。
中秋月,一轮清澈,千百年来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经历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遥望,还有浩瀚唐诗的熏陶,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同庆中秋,年年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