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儿女的爱,因为对亲人的思念,因为盼望团圆美满,母亲才想着用简单的食材、最朴素的爱做出让儿女喜欢吃的芋香月饼。她只希望在那贫困的岁月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一群儿女健康、快乐成长。
离开家乡很久很久了,快到中秋节时,总会想起母亲那带着芋香味的中秋,越是临近,香味越浓。芋香的味道连同着家乡点滴的回忆萦绕在我的鼻尖。
中秋节凝聚了多少人的乡思亲情,每年快到农历八月的时候,很多人便开始盼着中秋节的到来。而在乡下的孩子更是期盼着中秋节晚上吃月饼。那个时候,乡下和现在还不一样,还没有通电,等到太阳下了山,便点着了煤油灯。到了中秋节这天,夜幕降临,月亮挂在天上,月光笼罩着整个村子,充满着诗意和团圆。一家人便聚在桌前,其乐融融,温馨洋溢。
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中秋节,母亲就把芋头干片磨成粉加入黑糖、芝麻做成芋泥馅。于是每年中秋,我总能闻到那月饼溢出的芋香味,看到母亲在铁锅旁忙碌的身影。那时的我们没有离别,便没了那丝相思之情,更是少有诗意中的离情与愁绪。村子很小,邻居之间、孩子之间,几乎天天见面。外婆家离我们家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等到肚子饿了,我还跑到外婆家找吃的。
中秋前后,也多是秋收的农忙时节,村里大人忙着收割田里那黄灿灿的稻谷,忙着晒干一粒粒洒满汗水的谷子,忙得失去了想象和浪漫,更失了古人惆怅相思的诗意。等到村子里的村民忙完了收成,便会做月饼来迎接意寓团圆的中秋。
月饼皮是用地瓜干、大米磨成粉做的。芋泥馅是用芋头干片磨成粉,混着黑糖、芝麻。其实做月饼很是费事。母亲要把芋头干片放到石臼里舂成粉,等到烙月饼时再拿出来和着黑糖、芝麻粉做成芋泥馅。这道工序很有讲究,芋头粉和黑糖、芝麻粉无论哪一种都得刚好适量,黑糖放多了太甜,芋粉放少了便没有芋头的香。
母亲说她做月饼的手艺是外婆教的,母亲从小喜欢芋泥馅的香气,说芋泥馅在月饼里既香又能开胃生津。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母亲在中秋前做的月饼,是我们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美食,那种清香的味道,是我们一年的期盼。每年中秋节,我们总围在母亲身边帮忙,贪玩的我们总是眼巴巴地盯着铁锅里的月饼,总想着尽快吃上一口,留下满口的芋香。
当那芋香开始飘散的时候,就知道母亲要把起锅的月饼留给了馋嘴的一群儿女,那份快乐和幸福,直到现在我都难以忘记。
小的时候,我们村子的很多家庭都种有芋头、地瓜,吃不完的,便加工晒成芋头干片、地瓜干片存放起来。最初的我,天真地以为是因为家里穷,母亲才用芋头、地瓜等原料做月饼。等到长大,读了书,才知道芋头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淀粉、矿物质及维生素,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因为对儿女的爱、因为对亲人的思念、因为盼望团圆美满,母亲才想着用简单的食材、最朴素的爱,做出让儿女喜欢吃的芋香月饼。只是,自古以来中秋的很多浪漫诗篇,母亲是不晓得的,她只希望在那贫困的岁月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一群儿女健康、快乐成长。
中秋节,用月圆象征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秋节也是收获的季节,蕴藏着农村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每年的中秋节里,家乡的人们以祭月、赏月、吃月饼,以及丰收的瓜果、饮家乡自酿的稻米酒等形式来祈盼丰收、幸福。
离开农村数年,在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农村的中秋节,虽然没有城里中秋节的精彩,却可以有芋头香的月饼吃。每每中秋节临近,我总是有了太多的思念,母亲、芋香月饼……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农村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家乡附近的乡镇和县城都可买到品种众多的中秋月饼,里面的馅有各种仁、各种水果、各种花、各种肉等,花样很多。
年年中秋年年过,月月圆时月月明。今年的中秋又到了,而我的母亲也已年近八旬。芋头虽然仍然常见,但用铁锅烙芋泥馅月饼,母亲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系着围裙、满头大汗地在锅炉边,幸福地给一群儿女做芋泥馅月饼了。但其实,如今都已成家立业的一群儿女也不想让年迈的母亲再这么操劳地烙月饼了,应该让母亲享享清福了。
飘着芋香味的月饼,或许便是那凝结着乡村情结的淡淡清香吧。春去秋来,岁月如梭,每每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和年少时母亲做的芋香月饼,成了慰藉我心灵的良药。
中秋这个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节日里,留下了我生命中至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