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28年,每每回味母亲做的美味菜肴时,让我心心念念的是那晶莹剔透、外脆里嫩的烧饼圆子。
我的家乡合肥一带,有“无圆不成席”的说法。每逢家中有喜事,或白事,抑或逢年过节等日子,都会做一道美味的圆子招待客人。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圆子,还闹了笑话。印象中,那是随母亲去亲戚家吃酒席。席间,先后上了十余道菜肴,但都不合我胃口。不是太辣了,就是太咸了,好不容易上了一盘圆子,这可是我的最爱。我望着美味可口的圆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迫不及待夹了一个就往嘴里塞。一口咬下去,噗的一声,烫得我龇牙咧嘴。我连忙捂着嘴巴哇哇大叫:“好烫好烫。”让我没想到的是,圆子表面虽凉了,但里面仍然很烫。圆子含在嘴里吐也不是、吞也不是,让我极其狼狈。
同桌食客看到我哭笑不得的样子,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母亲见我一脸窘相,连忙叫我把圆子吐出来。然后告诉我:“吃圆子时要用筷子将其捅破,待里面不烫了再吃。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之后,我便吸取教训,先轻轻地用筷子将圆子捅破。瞬间,饱满可口的馅料呈现在眼前,一股沁人肺腑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一连吃了几个,最后吃得我饱嗝连连。自此,我对圆子这道美味佳肴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家乡的圆子做法众多,口味也各异。按食材的不同,有糯米圆子、面条圆子、烧饼圆子等。烹饪方法有蒸、炸,或烩。在这些品类的圆子中,我最喜欢吃母亲烹饪的烧饼圆子。它香汁四溢,柔嫩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母亲说:“烧饼圆子的做法关键取决于食材烧饼,要想烹饪出好吃的烧饼圆子,那就要用刚出锅的新鲜烧饼。”据载,家乡的烧饼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鼎立之时,曹吴两军大战,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家乡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怕被吴军发现,不敢生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厨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木柴点着,于是烤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又饿又累的曹军吃了这种做法独特的烧饼后精神大振,再战吴军迅速取得了胜利。从此,制作烧饼的工艺便流传下来。
母亲做烧饼圆子时,会去集市上购买刚出锅的新鲜烧饼。她会将烧饼放在温水中泡上两个小时,再取出滤干水分,然后用肥瘦搭配的猪肉剁馅,按照最佳比例配备酱油、醋和生姜、蒜末、葱花等调味,并加之搅拌。为保证拌好的馅料充分混合,吃起来软糯有味,母亲会将馅料醒发十分钟后才制作。在搓成圆子前,她会加入提前炖好的鸡汤,再将拌好的馅料搓成大小形状一样的圆坨,裹上一层面粉,使炸出的圆子金灿灿的,吃起来口感外焦里嫩。如果是上锅蒸,她会将圆子裹上一层红薯粉,这样蒸出来的圆子看上去晶莹剔透,吃起来口感更加嫩滑。母亲炸圆子时,用自家产的菜籽油,油温适当。她说:“太高的油温容易炸糊,而过低的油温也会导致烧饼圆子不成型,容易炸散。”烧饼圆子一遇热油,香味则被完整保留,原汁原味。
每当想起那香酥酥的烧饼圆子,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想起那浓浓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