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回到家,看到餐桌上摆着几颗洗好的桃子,猜测一定是丈夫买的,于是随手拿起一颗吃,感觉味道没什么特别的。
一颗桃子还没吃完,就接到孩子姑姑打来的电话:“我让人给你带去的桃子吃了吗?那是我亲自去桃园里采摘的,满园的桃子,我挑的最大的。今年天热,温度高,桃子肯定甜……”挂断电话,我接着吃剩下的半颗桃子,竟然觉得味道突然好起来,清甜可口,里面仿佛有阳光的气息呢。我品尝着桃子,不知不觉品出了非同寻常的味道。我明白,这种味道是人为加入的,并非桃子的本味。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读一本书,潜意识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让书的内容更丰富和生动了。
原来,食物除了它本身的味道之外,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我想起那次,我们搬了新家,亲朋好友来祝贺乔迁之喜。大家送了很多礼物,因为人很多,我们也分不清那些礼物都是谁送的。后来有一位朋友偶然说起,当时送我们的大米质量特别好,是上乘的长粒香米。其实当时那袋大米我们已经吃了一半了,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朋友这样说了之后,再吃那袋大米,觉得味道果然不错,里面有奇异的香味,仿佛带着遥远异乡的土地之香,还有阳光雨露的清新之气。因为明白了朋友的用心和情谊,才觉得大米的味道真不错。
其实,我们的味蕾品尝食物,对味道并非太过敏感。我想除了那些在“厨神大赛”上的评委具备超乎寻常的味觉感受之外,一般人的味觉并不那么敏锐。我们对食物的判断,仅仅限于好吃和不好吃。而好吃里面又有很多层次,比如口感佳、香气浓、有余味之类的,我们普通人的味觉区分得并不太细致。对食物的品尝,我们一向比较大而化之,合口味即可。
我们对食物的感觉,更多来自情感上的感受。比如,恋爱时与心爱的人吃一顿烛光晚餐。用蜡烛、美酒营造出浪漫的气氛,即使食物的味道再普通,我们也能品出甜蜜的味道来。再比如,参加不喜欢的宴会,尽管餐桌上都是美味佳肴,你也会因为心里不舒适而觉得食物味同嚼蜡。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对“妈妈的味道”都情有独钟。我们钟情“妈妈的味道”,可能并不是天下美味,甚至对别人来说根本就是粗糙的食物。但因为有妈妈的爱在里面,有自己的成长记忆在里面,变成了一生不变的惦念。那种味道,是我们生命之初的温情体验,永远无法忘却。
看来,食物从来不是单纯的食物,里面融入了人的太多情感。味蕾亦有情,我们的味蕾上,有一种神秘的情感密码。倘若识别出情感的深浅,便能品尝出味道的浓淡。
我们总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我们之所以“以食为天”,是因为食物不是单纯的食物,里面融入了酸甜苦辣的经历,融入了悲喜忧欢的情感,融入了人生在世的冷暖与情谊,因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味蕾上的情感密码里面,藏着我们深深的爱与情。
我的堂弟前几年一直在国外工作,他也计划在国外发展。有一年端午节,他在国外尝到了久违的粽子。那一刻,一个快30岁的大小伙子,朝着祖国的方向,号啕大哭。第二天,他便开始准备回国发展的事宜。如今,他已经回国一年了。他说,他的味蕾上有故乡的烙印,能够轻易识别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