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海岸线,是驰名中外的海鲜美食之都,令天下食家慕名而来。但湛江还有一种美食——水库鱼头汤,也得到不少的食家推崇。
秋风乍起,古人有句谚语:“秋天喝鱼汤,胜过开药方。”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智慧。
鱼汤,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氨基酸,还对肌肉和组织的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鱼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血管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日上午,我和几位好友相约前往离市区几十公里的水库,品尝那远近闻名的“正宗鱼头汤。”
到达水库旁边的小镇时,已是中午十二时。小镇在水库的旁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深呼吸有一种甜的感觉。路边两旁新建了不少楼房,大多是三四层的小洋楼,用来经营饭店。仔细一看,招牌挂的都是“正宗鱼头汤”,我傻了眼。
究竟哪一间才是真正的正宗呢?
我们只好请当地的朋友带路,从一条不大的小巷穿过,一栋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外墙贴着白色长条的瓷片,有一个院子供停车。这间小楼第一、二层用来经营饭店,三、四层是主人家居住。而第一层有一半用作厨房,厨房里有一个不大的鱼池,养了十多条每条超过十斤的水库大头鱼。
厨房里有一男一女在忙碌着。男的是位年纪六十开外的老汉,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黑色的短裤,腰间系了个围裙,留着短头发,身体肥胖,见到我们,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又继续他的工作。
大厅有一位五十多岁穿着红色上衣的女人在忙个不停,一会给客人盛饭,一会跑到厨房端菜,一会为新到的客人摆碗筷,一会又在给客人点菜,如跑马灯转个不停。看到我进来,她一边忙着,一边对我们说,这间饭店和其他的饭店有点不同,是做完了一桌的菜,再点下一桌的菜,我这一桌是今天上午的最后一桌了,大概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轮到,问我们是否同意等。
“几十公里都跑过来了,等就等呗。”我回应。
饭店的门口放着一箩杨桃,小时候有个谜语:“红丝线,吊绿球,人人见,口水流”,谜底就是杨桃。
虽然已是深秋,但湛江的天还很热。我忍不住想买几个杨桃解渴,但没见卖杨桃的人。
杨桃的旁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着一把电子秤和竖放着一张收款的二维码,还有一张纸贴在桌子上,写道:杨桃每斤三元,自秤自付。桌子上还有一把小刀和辣椒粉、杨梅粉。
阳光热烈,我挑了几只杨桃,自秤自付,坐在门口边吃边等。
一个小时后,点菜的红衣女子跑过来对我说轮到我了,进来点菜称鱼。
好家伙,我点的这条鱼有十五斤重。
没多久,菜上来了。
除了心心念念的鱼头汤,还有蒸鱼腩,焖鱼片,炸鱼块。鱼头汤汤色乳白醇香,鱼头肉质鲜美,鱼肉嫩滑可口,自古就有鱼之味乃百味之味的说法。
一行人边吃边赞,说不枉几十公里跑这一趟。
吃完饭,小饭店上午的生意也结束了,老汉也过来歇息。
我对老汉说:“那位点菜的阿姨好厉害,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你请了一个好帮手哦。”
老汉应道:“她不是我店的员工哦。”
我奇怪了,又问是怎么回事啊。
老汉说,那女人和他是邻居,老汉让她把杨桃放在店门口卖,生意不错。店里的生意忙了,她就主动过来帮忙。今天店里请的那位杂工休假回家了,她又来帮忙,自家的生意都顾不上了。
“你要不要给她付工钱呢?”我好奇的问。
老汉摇摇头说:“给她,但她不肯要,饭也不肯吃。老邻居了,互相帮忙嘛,我们小镇民风如此。她的两个儿子之前在我店里帮工,学会了做鱼头汤,现在外地开饭店当老板了。”
我本以为老汉是一个木讷的人,干活的时候一声不吭,但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他说起了他三十多年前跟兄长学做鱼头汤,边学边摸索。后来搭个铁皮屋自立门户,生意越来越好,客人越来越多,名声越传越广,赚钱建了这栋小楼。疫情过后,他的生意天天火爆,特别是周末忙得不可开交,不少客人等不了,到外面的饭店吃了。
我见他店里只有两三个人,又问他:“你不可以多请几个师傅,赚多点钱吗?”
老汉摇摇头说:“就是请人还是要我亲自做,人家就喜欢我做的这个味道。不管来多少客人,我都要保质保量,让客人满意而归。”
我想起了刚才在小镇看到不少挂着“正宗鱼头汤”的饭店,忍不住又问:“小镇有那么多的饭店都挂着正宗鱼头汤,会影响你的生意吗?你会介意吗?”
老汉端过了凳子,在我对面坐了下来,继续说:“外地人都是冲着正宗鱼头汤这个招牌来的,把小镇的经济都带动了。”老头盯着我说:“你都看见了,我一个人能做得出多少?又赚得了多少?我们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出产优质的鱼类,我一个人赚钱,能心安吗? 乡亲们能够因为做鱼头汤而富裕,我有什么好介意的呢!”问得我无言以对。
老汉的目光穿过小巷,小巷外面是一片开阔天地。
我递给他一块杨桃,他接过来吃了两口,继续说:“我只是一个推广者而已,只想有更多的人认可这里出产的鱼,认可这里的鱼头汤,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这里消费,乡亲们才能共同富裕,不是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吗?”说的我不由得连连点头,对这位老汉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