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老房子,离村子的小池塘大概十来米远。在池塘的边上,爷爷围了个院子,临水种了一丛凤尾竹。老房子正好对着那丛凤尾竹。
凤尾竹是老家常见的一种竹子,喜欢生长在池塘边或小河旁。竹子粗壮而高大,其最大特点是竹子尾巴竹叶整齐划一,有规律的向周边散开,随风摇曳,远远看去好像凤凰在天空中展翅飞舞展开的尾巴。
老家的老房子,是一座被称为粤西四合院样式的古民居,上座为开敞的正厅配两边偏房,下座两边加两个厢房,房顶四周为人字形瓦顶,四水归流回到中间天井。从老房子大厅透过天井往外看,常看到万里晴空背景中,映衬着一枝枝凤尾竹随风摇摆的身影,像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小鸟常常栖于竹枝上,随着竹枝摇动,在蓝天下,在竹枝间,叽叽喳喳,放声高唱。农村常见的“顶髻娘”“白头翁”“黑头婆”“八声杜鹃”等,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个扯开喉咙“嘎、嘎、嘎”,那个仰天鸣叫“天落水(天下雨)”。天井外的那一方天空,像一幅银幕,又像一座戏台,热闹非凡。每每看到“顶髻娘”在枝叶间上蹿下跳,吱吱喳喳,我们小孩都会跟她吵个不停:“顶髻娘,红屎忽(屁股),姑爷来,冇(不)敢出”!别有一番乐趣。
儿时常蹲坐在老房子的大厅,托着腮帮,透过天井,仰望着蓝天发呆:蓝天外有什么?飘过的白云要到哪去?竹枝上小鸟的叽喳,是呼唤它的同伴?提醒农人莫误农时?还是邀约我们一起遨游天空?这些都令人充满无尽的遐想。
爷爷的这丛竹子应该很有时日了,因为临水的地方,已有一部分根茎探到池塘的水中。这丛凤尾竹很坚韧,临水的土地不够,它就吊着往水里延伸;一棵竹子被砍伐了,剩下的竹头,就会分蘖出多个竹笋,顽强的往外长;竹头底部的土部分被池塘水掏空了,竹头一个挨着一个,像搭伙捞月的猴子,更像紧咬父母尾巴不放的小鼹鼠,层层叠叠,紧紧相拥,不离不弃,展示出它们的团结和顽强。被掏空泥土的竹头,条条根须探入水中,成了小鱼小虾藏匿的好地方。小时候常在这抓鱼摸虾,玩水嬉戏,留下不少美好的记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这样一丛竹子是令人羡慕的。凤尾竹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用它制作竹椅子、竹凳子、竹睡床,还可以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及生产用具。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丛自家的竹子产生的经济价值对家庭的帮补,是不可小觑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往往从中得以解决。
那个年代,爷爷奶奶独自生活。我父亲与叔叔们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很难顾及两老。每当缺个油盐,爷爷总是砍下一根竹子,截成几段,绑成人字形,扛着步行到镇子上卖给竹编加工作坊,得个一块几毛,也就解决了。所以,爷爷格外依赖、珍惜这丛竹子,整天弓着腰背,围着竹林子转。我也像尾巴一样屁颠屁颠跟着爷爷转悠,这边捡个竹壳,那边寻个竹笋,不亦乐乎。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老房子也拆了建成小楼房。小竹林也因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已被清理。一切都在改变,不变的,唯有儿时的印记,思亲的愁绪和那在心中摇曳的那丛凤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