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木心先生的一句话而深深地向往乌镇,走向乌镇,爱上乌镇。
如虹的拱桥、依水的楼榭、弯弯曲曲的青石巷陌,我穿着天青色的旗袍,行走在水乡乌镇。美丽清新,宁静淡雅,厚重古朴,仿佛走进了一幅江南水乡水墨丹青画里。
行走在乌镇,青石板锃亮,高跟鞋一路叮当。夕阳西下,幽幽的小巷,弯弯的拱桥,廊檐水阁,像镀了一层温暖的金粉,感觉岁月静好,小桥流水人家,好温暖朴实。
小桥流水人家,桥是乌镇的骨骼,水是乌镇的灵魂。人家,是乌镇的人间烟火,是乌镇的岁月静好。河道两岸,船埠依河而建,住户傍水而居,夜晚枕水而眠。一湾秀水是乌镇的灵魂,塑造了乌镇独特的骨骼肌理,沁润着乌镇清新脱俗的水乡灵气。
一路走来,看到各种仿清、西式、民国建筑群错落有致,不时有身着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孩擦肩而过。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应该买件手工旗袍。穿着旗袍,行走乌镇,才能走进乌镇心里,才能融进乌镇的水墨画里。
行走在乌镇东栅,这里是乌镇的精华,清净自然,不施粉黛、温婉素雅。一步步行走,悠悠走进乌镇的心里,慢慢走进乌镇的人间烟火和日常生活里。行走乌镇,就像回家了一样轻松自在,自由散漫,亲切温暖。闲庭信步,看小桥流水,看云卷云舒,看市井繁华,自由自在,放飞心灵。行走在乌镇这片温柔多情的水乡,走累了,你可以懒懒地靠在廓亭边的美人靠上,靠一靠,打个小盹;也可以倚在石桥上发会儿呆,看会儿风景;你也可上一艄船,自有人撑着船篙,慢慢摇,摇到梦里,摇落满天的星星与月亮;你可以到水上集市去喝早茶,品味乌镇传统糕点,肉粽、姑嫂饼、乌米饭团,一圈吃下来,慢慢回味。行走乌镇,走得很慢,慢到悠哉乐哉,慢到走走停停,随便一个小轩窗,都是那么精美;随意找一面粉白墙,倚靠着,都能有出大片的感觉。
吊脚水阁楼,是乌镇人家真正的“枕河”。乌镇民居的特点,廓、楼、桥、水,一衣带水,紧密相连。水阁三面开窗,通风透气明亮,四面临水观景。这些水阁楼挑出河沿,下端以木柱或石柱支撑,上架横梁、搁上木板。这些水阁高悬于水面之上,显得小巧、空透,像特立独行的诗人。沿河有石级入水,水阁楼上开启着长木窗,临水而清,透水而幽。智者乐水,乌镇人跟水有着天生的自然亲密的感情。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凭窗可看小河悠悠,午夜梦回,枕下流水潺潺,真是别有一番雅趣。
我站在一幢临水而立的老屋前,靠在老屋的粉白墙边,思绪万千。乌镇的老屋,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智慧老者,不言不语,古朴典雅,沧桑厚重,自成格调。我用心感受老屋所历经的岁月风雨和光阴故事。耳边流水在轻轻唱和,我好像感受到了乌镇古老隐秘的心事,似水流年,缓缓流淌,轻轻传唱古镇的人间烟火故事。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院依稀。”茅盾先生的《西江月》一诗,述说故乡浓浓乡情。苍劲挺拔的银杏树,巍然耸立,千年不倒,生生不息。从南朝梁太子昭明到茅盾,到海外归乡的木心,乌镇的文脉千年不断,如小河水长流不息,代代相传。青石板、拱桥、水阁楼、美人靠、小河水、摇橹的船夫、水乡的粉墙黛瓦,一步一景,一窗一景,一桥一景,漫步其中,每走一步,便是一道人间烟火岁月的黑白剪影。
行走在水墨丹青一样的乌镇,站在江南水乡的古桥上,我仿佛穿越了。我是那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行走在烟雨迷蒙的乌镇雨桥上的丁香姑娘。古桥上的“昭明书院”,西侧的“雨读桥”,名字真是唯美。蒙蒙烟雨中,美人靠上坐着几位美人,走累了,有的凭栏观景,有的悠闲读书,真的很应景。
古桥厚重古朴,斑驳陆离、结着岁月沧桑的老茧。一座古桥,就是一座石雕博物馆,造型美观,巧夺天工,单孔或多孔,桥上筑亭、搭建廊桥,拱形、半圆、圆弧的古桥,凌波飞跨,似彩虹落九天。
行走在通济桥和仁济桥上,感觉行走在时光隧道里。据说两桥分别建于1515年和1518年,五百年两桥相连相生,互为犄角。小河水终年缠绵,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无论站在哪一座桥上,都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乌镇人称之为“桥里桥”。桥里有桥,这就是乌镇千年文脉不断,是代代乌镇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行走乌镇,悠长的巷弄里,万家灯火亮了起来,真是温暖迷人,安稳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