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我过上了“候鸟”的生活,只不过与其他老人去南方过冬不同,我是从中原到东北度夏。从小外孙出生开始,每年我都会到长春陪伴女儿和外孙,享受天伦之乐。客居长春的日子,我不仅躲过了中原炎热的夏天,还充分享受了这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转眼间寒冷季节已来临,我想在离开长春之前,谈谈自己对这座文化城的真切感受。
以前我在家乡就知道长春有“文化城”的美誉,但也只知道这里的大学比较多,像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等,在我们那里都很有名。来到长春后才发现,这里还有很多一流的博物馆,像长春中国光学科技馆、吉林省博物院、长影旧址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长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长春博物馆、吉林省美术馆……展览的内容还不断更新,简直逛也逛不完。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长影的电影长大的,来长春自然要先到长影旧址博物馆看一看。
位于红旗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就像一位“大隐隐于市”的名士,不远处商业区的喧闹并没有影响这里的静谧氛围。开阔的院落、高大的雕塑、红砖的小楼,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仿佛将一段岁月留在了这里。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博物馆展出的一张张电影海报、一件件饱含沧桑的道具,还有那些经典电影片段,曾经陪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参观过程中,不时能遇到跟我年龄相仿的人。联想起与展品相关的生活,陌生人之间有时还会讨论起来,很快就找到了共鸣——长影真是新中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呀!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缅怀过去的同时,还会有很多新奇的收获。这里不仅完整保留了1937年的建筑,还可以看到混录棚、摄影棚、洗印车间、字幕间、放映室等。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长影的历史,还走到屏幕背后,了解了电影制作的故事,知道了电影里的各种特效、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些电影工业技术对我来说非常新奇。
事实上,像我这样的游客还挺多,身边不时有人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哇,这雷电的声音居然是这样造出来的。”“爆炸的场景那么震撼,居然是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幕后的拍摄手法,着实吸引了不少游客。此外,馆里还有不少互动体验区,供大家直接操作体验。还有的游客穿上各种电影服饰,体验真实的拍摄,过了一把演员瘾。
捎带说一句,长春这座城市真像人们说的,很有人情味儿,不少景点对我们老年人免票,我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就是按照年龄免票的。后来我带小外孙去红旗街时,也经常去长影遛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很多情感和认知并不相通。但我相信,不管他长大后兴趣如何,长影旧址博物馆都是他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上一代人的窗口。
位于净月高新区的吉林省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技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长春期间,女儿一有时间就带我四处遛达。一天,她带我到吉林省博物院参观,但是进门后,她忽然问我:“左边是科技馆,右边是博物馆,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爸,你来选。”让我选,我当然要先参观科技馆,一方面,我知道长春的光学科技世界领先,但并不了解具体有多先进;另一方面,我跟小外孙一样对国防科技知识很感兴趣,刚好先给他“踩踩点儿”,周末带他一起来。
走进科技馆,我可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先不说展览内容,光是展出形式就已经吸引了我:通过触摸屏的电子书,可以自主选择内容,深入了解与展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科技现象背后的原理;还有各种投屏展示和奇妙的光学体验,等等。
奇妙之光、千年光辉、神州光华、光的探索、光的时代、光彩世界、光的未来,楼上楼下7个展厅,围绕着光的主题,从最早人类使用光,到世界各国对光的探索;从我们国家光学科技的辉煌成就,到长春对新中国光学科技发展的贡献;从神奇的自然之光,到人们对光的运用;从古代的日晷到近现代的各种光学仪器……满满的历史感、科技感、互动感,收获太大了。一路走来,我默默记下小外孙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准备带他来玩。
就在那个周末,我和女儿带小外孙来参观,一进门,一楼地面上卫星拍摄的长春,就让他欣喜不已。他挣脱我们的手冲了过去,跟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在上面找自己家的位置。
到了楼上,小外孙被馆内的各种展示深深吸引,他惊奇又兴奋,这儿看看,那儿试试,还像个小话痨一样,不时对我说:“姥爷,快看,胖五!”(“胖五”是他对长征五号火箭的爱称)“这是长征系列火箭,这是空间站。看,姥爷,这是天宫空间站,这是天和核心舱。”“姥爷,你看航天员在太空中是这样生活的……”叽叽喳喳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还盯着屏幕,那专注的神情真让人动容。
此外,展厅里还有很多互动体验项目,像光影互动、小孔成像原理,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项目,供孩子们学习、探索。我不禁感叹,外孙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他小小的脑袋瓜里,不知从何时起已经装进去一个大大的世界。能生长在长春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城、科技城,对喜爱科普的小外孙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呢?
在长春,还有一处让我感到无比亲切的博物馆,那就是位于世纪广场的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我去了不止一次,都能当半个导游了。
这是一座浓缩了东北风情的博物馆。我在长春的日子,有家乡亲友过来,我就带他们到这里来参观。一方面,这里是快速了解东北的窗口,有历史、有民俗、有风情,非常全面;另一方面,这里保留下来的展品和生活场景,有不少是我们小时候能见到的,感觉非常熟悉和亲切。
此前,东北对我这样一个中原老头儿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是盛产“人参貂皮靰鞡草”的宝地……曾经,我对这片黑土地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小说和影视剧。而在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我不仅了解了东北民族的变迁、闯关东的历史,还见到了从未见过的靰鞡鞋;在馆内复原的东北民居中,我还见到了曾经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个大烟袋。当真实的生活场景出现在眼前,一切都不再神秘,那只是东北人适应气候和环境的生活日常。
逛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了过去的岁月。这里复原了不少过去的手工作坊、东北民居,而马车、碾子、大酱缸等展品,都是我们小时候能见到的生活用品,大量河北人、山东人在闯关东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带的生产、生活方式。
参观这座博物馆的不仅有游客,还有不少本地人,有时还会碰见孩子们团体参观的情况。我想,早已习惯城市生活的孩子们,对馆里的一切已经非常陌生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住过的那些房子、用过的老物件儿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但博物馆记录下了那些生活场景,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同时,也让今天的孩子们更加了解祖辈生活和地域文化,让黑土文化一脉相承。
尽管眼下各地的博物馆不断爆出热点,引发关注,但对全社会来说,各类博物馆依旧是比较小众的存在。在很多城市,逛博物馆的多是游客,而在长春,很多本地人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到各类博物馆参观。我想,人们心之所向、乐学善思,这大概才是长春这座文化城的深层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