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欧洲明星队对阵南美洲明星队。我坐在武汉体育中心的观众席上,看着年轻时的偶像在球场上不停奔跑,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过去,我常在电视上看到他们,但现实世界离得如此之近,还是头一遭。球场上,可谓星光熠熠,巴蒂斯图塔、卡卡、里瓦尔多、托蒂、菲戈……每个人背后都有一长串说不完的故事,都站着一大批忠实的球迷。而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欧洲明星队的教练巴乔身上,他站在场边指挥欧洲明星队以6比5战胜了对手。隔着观众席与教练席远远的距离,我只能看到他略微发胖的背影、花白卷曲的头发,以及标志性的小辫,感叹岁月无情、英雄迟暮。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开始转播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当时的意甲云集了全球顶级球星,被誉为世界第一联赛,有“小世界杯”之称。那时的我痴迷于足球,虽然正处于初中升高中的紧张学习阶段,每个周末仍雷打不动地守候在电视机前,伴随着韩乔生、张慧德、张路的解说,沉浸在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中,如痴如醉。不过,与大多数球迷是荷兰“三剑客”和德国“三驾马车”的忠实粉丝不同,我偏对身材瘦小、气质忧郁的巴乔情有独钟。这可能与我欣赏的球风有关。在我看来,速度力量型球员固然能展现足球的粗犷之美,但技术意识型球员更能让人感受到足球的艺术魅力。巴乔技术精湛、意识灵动、球风优雅,因此深得我心。
紧接着就是1994年美国世界杯,那是巴乔的巅峰时刻,他用一个又一个进球一次次将意大利队从绝境中拉了回来,最终与拥有罗马里奥的巴西队会师决赛。两队打得难解难分,进入点球决战。那时,我已上了大学,和同学们围坐在寝室的电视前,屏住呼吸,看着巴乔一步步走向罚球点,放稳足球,后退、助跑、射门……球像出膛的炮弹向球门奔去,却高高地越过球门横梁,飞向看台。意大利队输了,巴乔罚失了点球,一下子从功臣沦为了罪人。同学们齐齐发出一声叹息,一哄而散。而我仍坐在电视前,不愿离去。巴西队庆祝胜利的场面一闪而过,镜头长久地聚焦在巴乔身上,只是一个背影,看不清面容,他低垂着头,双手叉腰,象征着荣耀和责任的“10号”硕大沉重。巨大的球场此刻仿佛空无一人、寂静无声,只有巴乔显得那么孤独、忧伤、无助,让人黯然神伤。多少年后,这一幕仍长久地刻印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其经典程度,我认为只有梅西痛失2014年世界杯冠军后望向大力神杯的落寞眼神可比拟。或许正是那一刻让我明白了,足球并不只是成败输赢,还包含了许多更为重要的东西。
正是缘于对巴乔多年的挚爱,得知巴乔要来中国参加活动并带队比赛,顿时萌生了与他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愿望。至于采取何种方式,倒并没有让我纠结太久。作为球迷兼书迷的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找巴乔书上签个名。我翻出珍藏多年的译林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天上的门——巴乔自传》,交到有可能接近巴乔的一位朋友手中,再三叮嘱,仿佛托孤。
接下来的几天,倒也没有特别的期待。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过程重于结果的事。书上签名能否得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签名,我与年轻时偶像的某种精神联系会随之加深。况且,我深知这件事的难度:朋友能见到巴乔吗?巴乔愿意为一位普通球迷签名吗?每一个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导致签名一事功败垂成。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朋友传来好消息:书,签到名了!并佐之以现场照片。他告诉我,这几天他一直在寻找请巴乔签名的机会。晚上,瞅着巴乔吃饭取餐的时候,他快步抢到巴乔面前,掏出书,提出了签名的请求。也许是活动安排中并没有签名的环节,又或许是朋友突然的请求让巴乔猝不及防,巴乔显得有些迟疑。朋友不失时机,脱口一声“please”,终于感动巴乔在书上签下名字。说到这里,朋友还很有些得意,他说他是唯一得到巴乔签名的人,周围的人都羡慕不已,以至于他一直紧紧护着书,生怕别人抢了去。
置身喧闹的球场,回忆着朋友绘声绘色又略带夸张的讲述,我既高兴又感动。高兴于得到巴乔的签书,感动于朋友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比赛结束,巴乔带领球员绕场一周,向球迷致谢,每到一处,都引来球迷的欢呼。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离他最近的一次,近得看得清他脸上的皱纹和深深的眼袋。第二天,他就将飞离中国,而他的签名书将永远留在这座城市,伴我左右。每当我翻阅它时,一定会想到41年前,一位身着红白相间球衣的小将初登职业赛场,从此开辟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也能看到一位中国少年,守在电视机前,盯着绿茵场上黑白相间的足球,沉醉而不能自拔……
这是巴乔的青春,也是我和一代球迷的青春。青春远去,英雄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