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家庭,风是风气。一家之风,世代相传。清代的张澍在《姓氏寻源》说:“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人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而性格的养成,更在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
好的家风润物无声。苏轼在《三槐堂铭》中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质会随着时间而褪色,而家风却是可以流传千古。一个家庭正气凛然、忠厚风骨,何愁没有延绵的福气。福建林氏乃是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从林则徐、林觉民到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史都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朱子家训》里更是从日常小事劝诫:“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家风润物细无声,却流芳百世,滋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杰。而母亲作为家庭的核心,是家风的主要传承者。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位著名母亲,她们均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了杰出人才。
“孟母三迁”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孟母认为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她曾经三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孟子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如此,长大了也一样。我们经常看到大学里经常有一个宿舍的同学集体考研成功,这就是他们互相影响的结果。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岳母就用树枝教他写字,还要求他锻炼身体,岳飞在母亲的培养下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当时,中原受到金兵的侵略,岳母便教育岳飞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激励着岳飞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
欧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年幼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欧阳修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可因为家里穷,连纸笔都买不起。一天,欧母看到屋前池塘边的荻草,灵机一动,她摘下荻草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陶侃幼年家境贫寒,但陶母坚持供他读书,并教育他交友要选择比自己更有文化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郡孝廉范逵和一行人借宿到了陶侃家。陶母不但把铺床的草垫拿去喂客人的马,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来米肉等食品招待客人。范逵等人大为感动。后来在范逵的举荐下,陶侃拜授郎中。陶侃为官后很清廉。有一次有人送一坛子咸鱼给他,他想让母亲尝尝,就让人送给母亲。没想到陶母原封不动给退回来,并且告诉他,你拿官家的东西给我,这样做让我很担忧啊。从此陶侃为官更加清廉正直。这就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家风正则家族兴。“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不正,污秽尽来。”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正所谓,百种弊端皆由惰生。平时在外奔波的曾国藩,也不忘写信告诉儿女和家眷们:“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日常生活中,曾国藩十分节俭,吃饭以素菜为主,客人来了才增加一道荤菜。他的弟弟花费巨大价钱建造了新屋送给曾国藩,而曾国藩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写信批评弟弟:“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事后,曾国藩一辈子都没有踏入过这间新屋,后来还把它捐了出去。
好的教养来自家风。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好的教养跟家风有关,跟家境无关。家风是潜移默化的,是父母对儿女留下的心理影响。那些好的习惯、性格慢慢形成了一个人的教养,继而传承给下一代。《钱氏家训》里写道:“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乃能长久。”真正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不是家产,而是家风。
记忆里,特别喜欢看一则央视的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他天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当时看的时候,以为这一幕就是广告的全部了,没想到往下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只是广告的一段。原来开始的时候,妈妈在给小男孩洗脚,洗完之后跟他说,等妈妈回来再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后来,小男孩跑到门口偷偷去看妈妈,看到妈妈在给奶奶洗脚,小男孩这才动了给妈妈洗脚的心思。
广告里最后一句话说:“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深以为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于家这是风范,于国即是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