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敏感的弦,一个个印在心头的场景都能唤起我们的乡情和思念。近日拜读了莫延昌老先生的《建桥抒怀》和《俯瞰南三“美”一处》两首诗,对他那拳拳桑梓意、浓浓翰墨情油然而生敬意。正是:心中有爱,浓情化诗涌笔端。
诗一:建桥抒怀
海隔乡关世代艰,建桥从未敢偷闲。
栉风沐雨何辞苦,戴月披星不肯还。
一道长虹飞彼岸,千条富路继其间。
庚寅暮岁通车日,宝岛黎民展笑颜。
莫延昌先生是南三籍的企业家,以造桥远近闻名。他长期在外地创业,但心怀桑梓,情系家乡,为建设南三大桥出谋献策,慷慨解囊,也是大桥的建设者。其时,南三经济促进会为建设南三大桥,动员乡贤捐资6000万元。他因这份浓浓的乡情而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也尝了不少酸甜苦辣。基于此,他的《建桥抒怀》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真是一座桥一首诗,桥美诗美意境更美。
杨载曾在《诗法家数》中说:“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则工字致矣。”因为诗人对建设南三大桥有深刻的观察体验,更有了真实的情感之后,才能“因事说景,因物寄意”,把诗写好。
这首七律诗描述了建设南三大桥的情景。整首诗意境深远,用词精炼,韵律优美,表现出诗人对建设南三大桥的责任担当,赤子之心和忘我工作精神跃然纸上,淋漓尽致。
首联写建桥的迫切与艰辛。一道海湾,两岸相望,犹如天堑,岛民出入海岛何其艰难,大大阻碍了南三的发展。“海隔乡关世代艰”,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正是“世代艰”,所以“建桥从未敢偷闲”“栉风沐雨何辞苦,戴月披星不肯还。”一个“艰”字,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写出了海岛世代人民的夙愿与希冀。
颔联对仗工整,承上启下。诗人是大桥的建设者,由于承载了家乡人民沉甸甸的希冀,所以“栉风沐雨何辞苦,戴月披星不肯还。”这是建桥的真实写照,使建桥画面活生生地立体呈现出来。
颈联诗人采取虚实结合手法,“一道长虹飞彼岸”的现实描写与“千条富路继其间”的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富有趣味与韵味,使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感情更加充沛。大桥跨过海湾,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海岛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尾联直抒胸臆,这桥,隔断了苦涩,连起了甜美;这桥,送走了贫困,迎来了富裕。南三人祖祖辈辈摆渡往返湛江市区的历史由此宣告结束,万众怎能不“展笑颜”。
诗二:俯瞰南三“美”一处
登高极目揽风光,鹭岛窗含望下方。
公路千条如玉带,华楼万座似天堂。
成群燕雀空中舞,无数帆樯海上航。
绿树烟村呈美景,山河壮丽换沧桑。
诗人热爱家乡,这种情愫溢满胸怀。他虽身在异乡,但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尽自己所能支持家乡建设,家乡建桥、修路、改善人居环境、文化活动等,他尽力给予支持。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美丽风光,便感到无比的欢欣与自豪,便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真诚的赞美。
这首诗赞美了家乡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饱含其殷殷的桑梓情怀,体现了宽阔的胸怀。这首诗意境颇为深邃,视野开阔,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真实地刻画了家乡。
开篇直接点题,“登高极目揽风光,鹭岛窗含望下方。” 当诗人飞“阅”云端,俯瞰南三这片热土时,心中澎湃的激情,就如游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园一般。由此可见,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有多么深厚。南三风光无限好。
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家乡的美景,公路如玉带,华楼似天堂,燕雀空中舞,帆樯海上航。
诗人俯瞰整个南三田园瓦舍,错落有致,乡村公路,川流不息……随着南三贯岛公路开通,南三大桥和鹭洲大桥将与翻涌不息的海浪共赏晨曦日落。在干净笔直的桥面上,波浪形的灯臂为大道增添了一抹人文艺术色彩,真是家乡“似天堂”。
“成群燕雀空中舞,无数帆樯海上航。”颈联这两句清新明丽,活泼可爱,充满趣味。“燕雀空中舞”,动静之间,有声有色。南三岛四面环海,东临烟波浩淼的南海,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延绵27公里长的海滩,海天一色是南三令人陶醉的景观。“南三听涛”是湛江市八景之一。“无数帆樯海上航”,浓浓一笔写出了南三大海涛声伴耳鸣,千帆竞发遇云端的特色。
“绿树烟村,山河壮丽”,这一派林木葱郁,绿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家乡之隽秀,沧桑之巨变,令人沉醉不觉。
苏轼曾在写给黄庭坚的信中说,诗歌创作需要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就是说,写诗不必追求辞藻华丽、文采斐然,而要注重内容、融入真情。莫延昌先生这两首七言律诗正是如此。它构思新奇,立意新颖,写景细腻,语极浅近,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将对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寄予字里行间,情感真挚而厚重,其家乡情怀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