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有一组诗歌获奖,有幸受邀出席一个诗歌节。本次诗歌节主题是“科技未来,明月初照”,“人工智能与新诗”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在诗歌节的一个分论坛上,一位学者展示了两首新诗,并让大家猜一猜哪一首是AI创作的。就在大家莫衷一是时,学者公布了答案:其实两首诗都是AI的作品。会场内立刻响起一片惊讶声和笑声,大家不由得重新探究起这两首诗。以我的眼光来看,这两首诗无论从语言技巧、意境营造还是象征寓意来看,均已接近甚或超越人类诗歌创作者的平均水准。当来自象牙塔的诗人和诗歌研究者对AI写诗与人类写诗的界限都难以把握时,是否意味着,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创作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文坛带来了空前的危机感,也引发了诸多以人工智能创作合法性为中心的论战?
在论坛上就有学者提出,从文学创作的理论层面来说,人工智能写作缺乏人类所特有的语言逻辑思维和情感投射功能,其作品的拼贴性、杂糅性、模仿性较强,因之其逻辑性、情感性、空间层次感大多较差。人工智能写作是人类创作者缺乏创新、缺乏敬畏、创作手段单一的现实映射。一位著名诗人也认为,人类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及创作完成时那种巨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获得感,AI诗人是无法拥有的。正如大多数人类不会让AI代替自己恋爱一样,真正的诗人也绝不会让AI代替自己写作。
我认为,目前的AI写诗,其实是在海量存储的基础上,对人类诗人创作的一种高度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但正因如此,AI创作也自然而然地缺失了个性色彩。正如同样出席本次论坛的一名著名诗评家所言:人工智能有聪明的芯,但有芯而无心;人工智能的诗是冰冷的,而诗人的诗却有诗人的体温;人工智能善于“集百家之长”,却没有自己的独特相貌,辨识度不高,而经典诗人都有个人风格。
随着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突破以上瓶颈问题已并非科技难题。当高级芯片植入人类大脑,或者当人类思维导入AI机器,你还能说这样的AI创作出来的诗歌没有情感温度、没有辨识度吗?一位来自北京的著名诗人就认为,未来伟大的诗歌作品极大可能会出自这种“人机合一”的诗人。
正因如此,人类创作者对于AI创作的突飞猛进不必盲目惊惶,而应该充分利用其技术力量,促成人类创作的优势巩固和有效转轨。人类作家要让AI成为我们创作的“全能助手”,绝不能把创作的权利完全让渡给AI,从而沦为AI的“奴隶”。换句话说,人类创作者需借助AI全面提升创作效率,以人类温暖而丰富的“感性之心”指引AI冰冷而强大的“理智之芯”,让作品能准确呈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