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丝,湖北特有的民间传统美食,主要原材料是大米和豆类。
说起豆丝,要数我的家乡鄂州沙窝的豆丝最有名,它是鄂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鄂州享有盛誉,产品不仅远销北上广,还出口创汇,漂洋过海去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刚入冬,同学欢荣给我打电话,询问我家里的地址,说给我寄豆丝。离开家乡30年,依旧忘不了豆丝那清爽的味道。又是一年豆丝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家里做豆丝的情景。
在乡下,每年进入冬至便是做豆丝最忙的时候。遇上好天气,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我记得头一天,母亲天未亮就起来淘米,父亲把准备好的大米挑到池塘边,自己在一旁给母亲打下手。待把米淘洗干净,天才刚刚亮。将米和绿豆放在水桶里浸泡一天一夜,待其发胀,第二天天未亮,父亲便挑着发胀好的大米和绿豆去村西头的磨坊,用磨浆机把大米和绿豆磨成米浆,再挑回家,这个时候太阳才刚刚露出笑脸。父母简简单单地吃完早饭后,便开始生火做豆丝。母亲系上围裙在灶上忙碌,唱主角;父亲在灶前往灶膛里添柴,当配角,火光映红了他古铜色的脸庞。
土灶里干柴烈火,灶台上热气腾腾。站在灶台边,母亲不慌不忙地拿起水瓢,舀些米浆,顺时针方向沿着锅划上一个圆,待米浆落入锅后,再拿起蚌壳做的刮板,把米浆均匀地刮在锅的四周。一两分钟后,米浆便变成薄薄的面皮,这时母亲会把面皮轻轻地拎起来翻面,一张厚薄均匀的豆丝饼就做好了。把烙好的豆丝饼卷起来,均匀地码放整齐,让其放凉,再用菜刀切成均匀的长条,这样好吃的豆丝就做好了。
豆丝是纯手工制作,有十多道工序,一两个人做不起来,每年做豆丝,村里都是两三家搭伙一起做。
制作豆丝继承传统工艺,其食材选用优质大米、绿豆、黄豆、荞麦、葛根粉等,通过土灶制作出来的豆丝,营养丰富,口感纯正。米是自家田里种的新鲜大米,绿豆也是自种的,真材实料,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刚做好的新鲜豆丝炒着吃、煎着吃、炸着吃都行。豆丝做多了,一下子吃不完,为了便于存放,便将湿豆丝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放在袋子里密封保存,想吃随时可以拿出来煮一锅热气腾腾的豆丝,美味可口。
遇上连晴的好天气,村里每天都有人家做豆丝,一张张白如银、软如棉的圆豆丝饼出锅,摊放在竹帘上,散发出浓浓的豆丝香,老远就能闻到,让人垂涎欲滴。
土灶加上手工切,沾染了 “锅气”的豆丝,被赋予朴实无华的烟火气和亲切的味道。豆丝的制作在今天的工业时代算得上是繁琐的,但人们就是怀念这种手工制作的。
一年一度的豆丝,不仅仅吃的是年味,更是乡愁。一碗炒豆丝下肚,满满都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