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童话。人的年纪渐渐增大,是喜欢回头望一下的。不管有没有时间,有时候,人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头反观,看看那些走过的路。”这是陈慎光老师在《回望鼍城》里写下的一段话,重温这一段话,我的思绪变得绵长。窗外阳光灿烂,阳台上的花儿,在阳光下朵朵容光焕发,叶子也绿得透亮。在文心兰淡淡的花香里,我开始回望我的2023年。
2023年于我,是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告别了职场。不再为案牍劳形,不忙着赶路的日子,自然是轻松自由的,就好像汪曾祺老先生说的那样:“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未尽,万般惬意。”
我喜欢在朋友圈里记录我的日常,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仅自己可见。有文字有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我当时的心情和状况,回望时,走过的路、见过的景、经过的事,便历历在目。我翻看这一年的朋友圈,梳理着那些雁过留痕的曾经。
春天,我去了葵乡。在葵博园,游目所见都是葵,新会上千年的种葵和制葵经验,早已形成了一种名叫“葵艺”的文化,“葵乡”的美誉,名副其实。夜幕下的葵乡,有别于白天的热闹繁华,大新路步行街里灯火辉煌,摊贩的叫卖声、商店门前热闹的音响声、人流交织的嘈杂声,让我惊讶于这座小城的烟火葱茏。
在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满山的青翠里,我看到了一些枫,都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春天的枫叶,更像是人到暮年,落满了风霜雨雪。玉台寺里,禅院深深,梵音袅袅,让人有出世之感。
我去了新会陈皮村,细雨中,闻到了淡淡的陈皮香,才发觉自己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丢失了多天的嗅觉回来了,我很惊喜!我还去了开平自力村看碉楼,到海宴东南亚风情街感受异域风情,在梅家大院触摸历史沧桑。
夏天,我循着莲花绽放的声音,去合山镇的龙庆村看睡莲,蓝天白云下的千亩睡莲,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白色的都有,与碧绿的莲叶、村中古朴的牌坊和民房,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村里倾力打造的龙庆书院和家风村,更是古色古香,文化韵味十足。听说白沙石河村的深山老林里藏着“石河山泉”,我和几位朋友兴致勃勃地前往,“养在深闺”的石河山泉,路有点难找,幸好沿途“麦苗出土正纤纤”“绿荫冉冉遍天涯”,养眼的绿,让我们忽略了一路辛苦的寻找,石河山泉哗啦啦的清凉泉水,更让我们忘记了盛夏的骄阳似火。
夏末,我去了广州,和两个妹妹游览了黄埔古港古村和番禺的莲花山,又一次走进了上下九步行街。母亲的娘家就在这街上,我童年的一些时光,是在这里度过,所以每次来广州,都会到这里走一走,往事如风,但情怀依旧。我还跟随《阳江日报》采风团,到茂名的红荔阁、金塘镇好心湖、根子镇古荔贡园等景点采风。在古荔贡园,800年至1000多年的古荔树有数十枝,如今依然坚毅挺拔,千姿百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昔日进贡给朝廷的妃子笑、黑叶等荔枝,我们也有幸品尝到了。
秋天,我和江城作协的文友到阳西东水山采风。四访东水山,却是第一次在简陋的工场,看老师傅用古法造纸;第一次带着冒险的心态,穿过崎岖蜿蜒的山路,去亲近射水潭和石挞瀑布;第一次在曲河茶园采茶,然后看一片小小的叶青,通过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的工序,上升为养生的茶品。
再一次前往新会,是参加渭泉祖区公祠“秋祭”祭祀典礼。复杂而讲究的仪式,尽显宗族后辈对先人的感恩与缅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晚上热热闹闹的“千人宴”,让我在饱尝当地美食之余大开眼界。在江门,我跟随表妹游览了古劳水乡,到“启明里”看老建筑和老街,一部电影《狂飙》,让这里成为网红打卡点,靠近,便感受到那份火热。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我惊讶于这里的建筑之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让游人流连忘返。古镇有350多年的历史,沿潭江而建,清一色的骑楼。在古镇徜徉,我仿佛置身民国时期,那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处绿苔,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故事融入岁月的长河,成了永恒。
冬天,我跟随市文联和市作协采风团,前往中山、东莞两地采风。瞻仰了中山纪念馆、孙中山故居、辛亥革命纪念园;参观了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池旧址、威远炮台、威远公园,近距离地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我们还到金钟湖公园、松山湖欧洲小镇、粤晖园、可园等景点采风,怡人的自然风光和古典现代相得益彰的建筑,让我们感受到美与自然的艺术陶冶。
行万里路,也读万卷书。阅读,好像是我的功课,这习惯,在我还是一名教师的时候就养成了。有时外出学习或者旅游,我也会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手机里关注的一些文学名刊公众号里的文学作品。捧拿书,拿着笔,看到优美的句子或者生动的例子,就把它划出来或作简单的批注,这是我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增添了我的语言积累,也时时触发我的创作灵感。2023年,我读了一些书,比较偏爱的有汪曾祺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骆玉明的《古诗词课》、蒋勋的《蒋勋说唐诗》、曹文轩的《草房子》、余光中的《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张晓风的《岁月在,我在》等。读书,让人明事理、知荣辱、辨是非、懂进取。作家三毛还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它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并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惊讶于自己的蜕变和成长。”深以为然!
写作,我也进行着,但不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有感才写。春天,看见小草萌芽,花儿绽放,于是写了《春天的样子》;夏天,看到荷花婷婷,于是写了《荷花年年》;在路上,偶遇盛开的紫荆花,想起母校的紫荆花,于是写了《紫荆依旧》;回老屋,看见老物件,往事穿云透雾而来,于是写了《爷爷的铁研船》……文学,始终是我热爱的,它在我心里充盈着说不出的美好,因此一些文学活动,我也喜欢参加。过去一年,我聆听了作家彭学明《文学的来路与去路》讲座、王十月《新乡土小说漫谈》讲座;参加了阳江市作协年会暨第五套丛书首发式、江城区作协年会、阳东区作协年会、《江城非遗》首发式,还有杨计文《闸坡风味》首发式,谭夏阳《李白来到旧金山》新书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之“我与作家面对面分享会”中,我谈了自己的阅读与创作感受;我还参加了阳江日报社通讯员与副刊专刊作者工作会议和《阳江日报》创刊37周年座谈会等。
这一年,我儿子参加广东省事业单位考试,以笔试和面试都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报考的岗位。我从不敢期盼儿子有多出类拔萃,他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好。
我依然喜欢花草,我家的阳台,因此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我教着一群孩子如何阅读与写作,文学的薪火需要代代相传。我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始终认为,善良的行为首先愉悦的是自己,就好像是在黑夜里点燃一支烛火,照亮的,先是自己的眼睛。我参加了一些亲人聚会、同学聚会和朋友聚会,我依然爱着身边的人,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这一年,那些响亮的天气、饱满的月光、清凉的雨水、傍晚的落日、黄昏的风、以及裙裙飞扬的日子。还有那些偶然的邂逅、意外的重逢、瞬间的惊喜,都是这个世界的光和暖,温暖着我前行的路。
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已成为过去,全新的一年,我仍然会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因为来世间一趟,无论以何种方式生存,都应倾力燃烧一场,活出生命应有的生动、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