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过年吃煎堆,是广东人最温暖的年味之一。
煎堆又叫麻团、珍袋、麻球,因其形状圆碌碌的,我们又喊它“碌堆”。煎堆是用糯米粉加糖,放到锅里用油煎成,有空心和实心之分。空心煎堆,外形浑圆中空,表皮薄脆清香,内里柔软粘连;实心煎堆,馅里有花生、红豆、椰蓉、芝麻等,吃起来外脆内软,柔糯酥韧,香甜可口。
煎堆是吉祥食品,寓意着团圆甜蜜。清末民初的《羊城竹枝词》中有句“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形象地描绘了以煎堆作为年宵礼品的习俗。煎堆不仅是过年佳品,平时也用以庆祝乔迁入伙、敬神祈福、老人贺寿、孩子满月等等。
小时候,一到除夕,村里的家家户户就炸煎堆。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母亲会提前浸泡好糯米,除夕一早,拿到东村让别人碾成米粉。我总要跟着去。有时人多,还要排队,乡亲们便热闹地聊起来——
“哎呀,你这个糯米真漂亮!”
“是吧,还不错,今年的第一把新米。”
“预备做多少斤呀?给娘家也捎一些么?”
“不多,30斤,做着玩呢!”
这时,大家又称赞着谁的技术好,做出的煎堆又圆又多,每年都给远嫁的女儿寄去成百个。煎堆还没吃上,光是听着大人们热火朝天地聊,我已经在偷偷咽口水了。
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糯米粉和白糖按比例掺和,还可放入粳米粉或面粉调适软硬度,但不可放多,多了做出的煎堆就硬。母亲捏煎堆时,我们围在一旁跃跃欲试。只见她右手慢慢捏薄,左手的虎口把面团围拢缩小,然后快速捏紧收口,接着滚白芝麻,一个圆溜溜的煎堆就成型了。母亲的手法极其娴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问母亲有什么窍门,她笑着说:“这有什么窍门?不过是我捏煎堆捏多了。什么事情做多了,就熟能生巧。”
炸煎堆才是最好玩的。“嗞”的一声,白胖胖的煎堆放下锅,油花四起。母亲一手拿着长长的竹筷,一手拿着筛子,不停地翻动、打圈、按压,动作连贯,一直也没停下过。沉在锅底的白色粉团,一个个露出了脸,挨挨挤挤的,在香醇的花生油中翻滚,微微地“嘭嘭”作响,在筛子的不断按压中,逐渐圆鼓匀称,颜色也依次变成浅黄、金黄。不多时,一锅金灿灿的煎堆就炸好了。用筛子轻轻捞起,稍沥一下油,放进簸箕里。嗬!一个个金黄酥脆的煎堆,喷香喷香的,气味顺着风弥漫出来。
第一锅煎堆新鲜出炉!为讨好意头,母亲早就叮嘱我们要说好话。妹妹嘀咕道:“煎堆不要压扁了。”母亲连声说:“圆呀,煎堆圆圆,吉祥团圆!”煎堆香气诱人,顾不得烫,我们迫不及待想吃了,母亲说晾一会才好吃。果然,晾了片刻的煎堆,表皮更脆。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香甜四溢,那满口的酥脆软糯,让味蕾仿佛瞬间翩翩起舞。我们吃得手和嘴都是油,吃完后还不忘舔舔指头,实在太满足了。难怪初唐诗人王梵志赞叹:“贪他油煎堆,爱若菠萝蜜!”
家乡的常言道:年晚煎堆,人有我有。除夕做煎堆,能吃到元宵。
年初二开始拜年,煎堆是拜年礼品中的主角。除夕炸煎堆得忙活一整天,而且,炸煎堆最不能急,每一锅的数量和油温都得掌握好,耐心方能出佳品。即便如此,家家户户还是年年做,拜年时大家欢聚一堂齐齐分享,心头便乐开了花。亲戚也拿他们做的煎堆来拜年,母亲领下三分之一,寓意有来有往、富足有余。
煎堆可以保存很久。过完年如果煎堆吃不完,放入米饭中同煮,香甜黏韧;或者切开放入红枣煮糖水,柔滑可口,摇身一变又得到另一种美味。啊,单单是这样写着,我也忍不住请母亲赶紧动手做煎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