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父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周末回家一起做年粑。
腊月严寒,阳新人纷纷筹备年货,年粑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必备的年货之一。我家也不例外,每年都会做上数十斤,为新年添上一道幸福的味道。
年粑,又称米粑,也叫印子粑,是以粘米与糯米按比例掺和制作而成。尽管制作过程略显复杂,却颇受阳新人喜爱。周六回到家,父亲让我家的乐先生帮他把提前浸泡好的大米挑到加工厂磨成米粉,然后便开始制作年粑。
母亲早已将清洗干净的模具、竹匾和案板摆放整齐。厨房的土灶上燃起熊熊火焰,烧着一锅滚烫的开水。父亲将米粉舀入烧着开水的锅中,同时不停地搅动。待米粉在开水中搅拌至透明的水晶色后,捞出适量放入装有干米粉的面盆。他用熟粉芡和着米粉,如同揉面粉一般,揉成团状。接着,将这团米粉交给妹妹,妹妹在案板上将粉团搓成条,再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我带着十多岁的儿子和小外甥将这些小剂子放置在模具上,轻轻摁压至模型内,然后轻敲模具,一个个年粑便成型了。
揉粉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体力活儿。父亲年岁已高,他示范了一次揉粉过程,便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我家的乐先生。父亲并未闲下来,他一会儿与我一同做年粑,一会儿又去拿蒸笼,将做好的米粑摆放得整整齐齐。母亲则在灶台前忙碌着,两口炉火旺盛的灶台分别用于烧开水搅拌粉芡和蒸年粑。她娴熟地操控着灶火,确保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我和妹妹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家伙,在餐厅里将揉好的米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年粑。父亲笑着说:“往年,你们还很小的时候,做年粑可是一桩大事。每家都要做上百斤,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才能完成。”
小时候,做年粑大多是在吃过晚饭之后。哪家开始制作年粑,来帮忙的邻居便会齐聚这家一起吃晚饭。饭后,主妇将餐厅整理干净,然后在墙边摆放两条长凳,凳子上放上两个大的竹匾。竹匾中间各放置一块面板,面板上摆着花色各异的模具。还是孩子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吃完饭,去抢自己心仪的模具。我看上的模具,是活泼可爱的鱼,制作出的年粑宛如真实的小鱼,让人爱不释手。我们时常为了抢同一个模具“大打出手”,直到大人出来喝斥才住手。
做年粑的过程有点复杂,从浸泡大米到蒸熟出锅,步骤繁多。儿时的我们,包括身边的小伙伴,实际上并不能帮上太多忙。但我们依然热衷于参与,就是想吃刚出锅的年粑。刚蒸熟的年粑散发出大米的香甜,色泽晶莹,形态各异。糯米与粘米的完美结合,让米粑既具有糯米的香甜,又有粘米的嚼劲。咬上一口,满口都是甜津津的,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忙于工作,家庭成员聚会已成为一种奢侈。上个周末,在父亲的召集下,我们一家人齐聚一堂,大家认真配合做年粑,既感受了新年的快乐,又传承了这一传统习俗,将家庭的温馨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我们儿时那份纯粹的幸福。
汪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