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就是看人生。电影院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初,京城每年春节,都要连演几天夜场电影。
那些年,离除夕还有七八天,报纸上就刊出广告,哪个电影院有夜场,还有具体的片名。
接下来,西单的首都电影院、东单的大华影院、大栅栏的大观楼影院,还有珠市口影院、菜市口影院等售票处的窗外,买票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在凛冽的寒风中呀!
那个年代,人们欣赏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的渴望,分外强烈。
相信有人记得,王府井书店购买世界名著的长队,排到了八面槽,有一里地之远。
1984年春节,我第一次观赏了夜场电影。
那一年,我刚刚成家。
报纸一登出影讯,我就和新婚妻子商量着看哪场。然后,多穿上点儿衣服,排入买票的长队。
当初,我家出门四五百米远,就是一个电影院。看夜场,太方便了。
一个夜场演四部电影,大致上是:两部喜剧、一部侦探片、一部温情片。
另一种类别的组合是:一部国产片、一部港台片、一部日本片、一部欧美片。
初二上午,一睁眼,快十点了。
隔窗远望,雪花漫天飞舞。
包了顿饺子吃,接着睡。
晚上十点一过,直奔电影院。雪中深深的脚印,差不多有三四厘米厚。
大街上,爆竹声响成一片。
刚到电影院门口,就有人攥着钱迎上来问:“您有富余票吗?”
那天演的四部电影中,头一部是喜剧《三笑》,香港长城影业公司1962年拍摄的,陈思思主演。这部电影我看过了,再瞧一遍,多笑一回,也好。
这部电影,老少皆宜,好像不喜欢的人,非常之少。
能让观众笑出声的片子,谁不喜欢呢?
电影院有800多个座位,人们大多穿得跟熊似的,横在椅子上,东打招呼西挥手,满嘴都是过年好。
有人穿的是军大衣,当时流行穿军大衣,是最时尚的。青年男女们,穿上一件绿色的军大衣,显得英姿勃发。如今,军大衣又流行回来了。
第二部电影叫《侦察英雄》,好像是罗马尼亚的片子,也有不少喜剧元素。
夜场电影有两个特点:
头一个,人们不停地上小卖部买零食。张三跑着奔去了,李四也猫着腰紧跟其后,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食品一小袋一小袋的,鱼皮花生、山楂片、巧克力,还有大白兔奶糖。
当年,大白兔奶糖是上海著名品牌,平常不太好买。
爆米花有两种,玉米的,还有大米的。如今,电影院好像没有大米的爆米花了。
那时,瓷瓶酸奶与北冰洋汽水,是京城百姓的最爱。前者二角三分钱一瓶,后者一角五分钱一瓶。
第二个,十点半开演,第二部没演完,就有人打呼噜了。前后左右,大小呼噜,都有。但时间都不长,大概是身边有人,很快就把沉睡者给捅醒了。
毕竟,花钱买票到电影院睡觉,亏了。
第三部、第四部是啥?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
次日六时许,走出电影院,冷冷的晨风迎面扑来,困意退了一半。
抬头看,雪停了。
张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