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春节,祝福短信随风而动,漫天纷飞。我和许多人一样,早早编写一个短信。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所有人,手指点拨,万箭齐发——祝福别无二致,别无他物。所有祝辞一样,字数一样,字体一样。
然而,在这繁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有一种祝福,让我看到别样的年味。有一种提醒,让我五味杂陈。
“緣分簡簡單單,聯系斷斷續續,祝福長長久久,祝妳平平安安!”“見字如晤,过年安好!”就在今年元旦,就是这简简单单两句祝辞,用我们熟悉的老笔字,一笔一划地认真手写,然后拍下来发给我。接着,我又不约而同地收到四五个,来自不同时期的朋友、同窗或同事的手写的简体字或繁体字,用微信或QQ传给了我。
见字如晤。是的,看到字如同见了面一样。我看到了30多年前的发小,20多年前的同学,10多年前的同事,抡眉竖目,憨态可掬,伸手可及,都不曾离去。发小的淘气讨巧,同窗的囧事糗事,同事的体恤体己,随着熟悉的墨迹,在洁白的纸面一一漾开。昔日往事,如同旧电影般一遍遍回放。
见字如晤,展笺舒颜。眼前的一笔一画,有质感有情感,声息可辨,有温度有热度,隽永温润。在这样的初春,在这样的季节,多年不见的朋友,一行手迹,就这样暖暖地淌过了我的心河。
于是,我想起和“写字”有关的那些岁月。班上最高的那个男生,他的字写得最矮,常常让我们掩笑不已;长得最粗犷的那个,写字像女孩儿一般,有段时间让人瞧不起;长相很一般的女生,字体娟秀让我们深谙“人不可貌相”;同桌总不好好写字,所有“口”都是圆的,现如今却成了画家……真所谓“字如其人”。每一个字都是心迹再现,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震颤与脉动。它的形貌,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情感,是不可复制的。它们是无与伦比的人间精灵和独一无二。
然而,你上一次写字是什么时候?在“还用信纸联络朋友吗?”调查中,超过80%的人选择“早就没有了,都什么年代了”。不少人认为,慢吞吞的书信已经和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有的回答最近一次写信还是学生时代,“太麻烦,要纸笔还要信封邮票”,在校大学生说,从不给女朋友写信,因为怕留下白纸黑字的“证据”,而电话里的海誓山盟,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所以,他们宁可多花钱打电话,也不愿意手写。
见字如晤。一般说法是,您见到信就好像我亲自拜见您一样。《辞海》释义:“日”表示“太阳照见的地方”,“吾”表示“中立的、中间的”。“晤”则表示“在太阳底下见面会谈”,晤同“焐”温暖之意,也表示“受启发而明白”。
“见光死”使现代人不幸死亡于无法晾晒的爱情。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卿卿如晤”,笔过留痕,历经俗世烤炼,不失其本真。在千人一面千字一体的短信横流的当下,人们玩味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真情表白”——连名字都时有发错,哪里还有“恐汝不察吾衷”而“泪珠和笔墨齐下”的诚挚情感?因为疏懒,朋友间的鸿雁天使,已经变为了冷冰冰的“我很忙有事请留言”。晤叙,见面叙谈;晤教,当面聆听教诲;晤歌,相对而歌;晤别,见面告别。苏轼“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的情景,更如大江东去,难以觅寻。
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说,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汉字模式教育是拯救日本教育的主要方法;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文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然而,在汉字诞生的国度,却有“天之骄子”谈“写”色变。尺素美好已成了彼此间的追忆与怀念。
今时今日,同窗旧友的新年祝福,既传统又时尚。又好像用笔提醒我,没有束手就擒和一劳永逸的感情。又好像用老体字告诫我,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年,总有一些情愫在维系;年,总需一些文化来承载。一支笔一张纸,一撇一捺,凝聚着中国人的眼力手力心力,和千年古文化的张力和合力。汉字,不仅让华夏子孙手擎先人的智慧明灯,也让世界看到照亮未来的文明火炬。
梁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