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老妈托人带来了几卷新鲜的绿豆丝。暗绿的豆丝卷乖巧地叠成一摞,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油光,绵软而有韧性。我把它们切成细细的长条,放进热水锅中煮开,撒入几片青菜,佐以少量盐和猪油,饭和菜都有了,热气腾腾的,一家人美美地当作了午餐。
豆丝可以算得上是“乡村方便面”了。若是有客来时,主妇们便能快速地端上一碗豆丝作为点心。那绿豆丝白中透着暗绿,黄豆丝白中透着明黄,撒上一些葱花,再窝上一个油汪汪的煎鸡蛋或是香喷喷的炒腊肉,便是待客的佳肴。咬上一口,豆香、米香融为一体,绵软可口,老少咸宜。
制作豆丝通常选择一年劳作后的秋末冬初。春夏时节做出来的豆丝不耐储存,放置几天就会有股怪怪的走油味儿。提前浸好了大米和绿豆(或是黄豆),选择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用石磨磨成浆。首先是“踏”豆丝,将烧热的铁锅刷上一层菜籽油,再将浆汁沿着铁锅慢慢淋下,缓缓用锅铲“踏”均匀。一把毛柴火后,浆汁就慢慢熟了,变成了一张薄薄的饼。这个时候就可以揭下来,摊凉,再卷起来切成细丝,太阳底下晒上几个日头,就可以装在干燥的木桶里储存到来年春天。
制作豆丝时,邻里家的女人们总会主动过来帮忙。塞火的,“踏”豆丝的,切豆丝的,各司其职,小小的厨房里便充斥着一群女人的笑语声,更像是一个热闹的聚会。中午的间歇,大家就将刚出锅的整张热豆丝包上炒好的菜,要么糊上辣椒酱,便成了豆丝粑,当作午饭来吃。或是清香四溢,或是香辣味醇,真真是别有滋味。
因为带来的豆丝比较多,一时吃不完,我便将它们晾在了阳台上。豆丝们安逸地晒着日光浴,散发着浓郁而朴拙的豆香,就像制作它们的乡下女人一般,没有光鲜的外表和华丽的语言,她们默默地把那份关爱藏在一件御寒的冬衣,一些乡下的吃食或是一袋带着泥土香的蔬菜里。这份爱或许不够热烈,却足以温暖心底的寒冬。
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