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好酒,哪怕是孤杯独饮,也能饮出百般情状来。
“诗仙”李白喜欢花间置酒,月下独酌,他“举杯邀明月”,惊叹“对影成三人”。
“诗圣”杜甫乐于步履深林,开樽独酌,他“醉里从为客”,感慨“诗成觉有神”。
沉迷“长相思”的李煜,更醉心于效仿渔父的生活,他“一壶酒,一竿纶”,自言自语“快活如侬有几人?”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独饮方面,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她不是“东篱把酒黄昏后”,看“帘卷西风”,就是以“三杯两盏淡酒”,欲抵“晚来风急”。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有儿女情长、羁旅愁思,在“怀旧”中看到“芳草无情”,便独倚明月楼,任由“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中之龙”辛弃疾,在征战沙场“别茂嘉十二弟”后,想到汉代名将李陵兵败归降遥望故国的无奈, 荆轲冒着萧瑟秋风的慷慨悲歌,也不由得擎起酒杯,大声问天:“谁共我,醉明月?”
大文豪苏东坡呢,在与人共饮时会学偶像李白“把酒问青天”,痴问“明月几时有”,而在独饮时,却不再理会什么“天上宫阙”,双眼只盯人间灯火,在“醒复醉”中,饮出别样的诗意与浪漫。
绍圣五年(1098年)五月的一天,在谪居海南儋州第二年的盛夏里,62岁的苏东坡搬进众人一起帮忙搭建的茅屋新居桄榔庵,有感于撞入眼帘的凡间妙景等,当晚他就写了一首醉意满满的五言诗。
引发他激情写诗的,不是乔迁之后有了较为安稳的栖身之所,竟然是“灯火破屋深”的邻家传出两名儿童的诵书声,让他穿透一片荒芜的眼神看到了希望之光,遂“欣然而作”: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这是诗的开头两联,说的是:谪居露营之地,每天灌满耳朵的蛙声,所过的日常生活跟野人几乎没什么差别。无比孤寂中,偶尔听到脚步声就会让人感到高兴,何况还能欣赏到打破寂静的琅琅书声!
接下来,他忍不住赞美和猜测,还静赏两童的方言,生怕打扰到对方: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这两联的意思是:那童声是多么的圆润甜美哦,是哪家的两个小读书郎呢?我东坡只管欣赏他们的浓厚方言,根本不敢嘲笑他们的读音和腔调有差错。
自此,东坡借题发挥,作进一步思量,还自行展开了联想,并作出推断,在诗中乐陶陶地叙述称:唐朝名相张九龄和翰林学士姜公辅都出生于岭南边远地区,大宋王朝科举取士之道是不分东西南北的,谁能说今日海南就不能出现张、姜那样的人才?
在凡事朝好处想的东坡眼里,面前广阔的大海之上已悬挂着北斗星,星星闪烁在清明高朗的夜空,仿佛未来的文曲星已在冉冉升起:“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所以,尽管那邻家的短墙残缺,露出院子里的丛生灌木和荒草,但他伴书的灯光是分外的迷人。
好一个东坡,有趣的东坡,老小孩似的东坡,竟然也拿出书来和邻童相呼应,而且还摆出酒来自斟自饮,祝贺这美好夜晚和美妙书声,并慨叹眼前的情景令他陶醉不已,再次点赞那玉琴般和谐的诵书之音: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为饮酒的东坡助兴且自然劝酒的,竟然是邻家两位孩童甜美动听的诵书声,而且这声音可以让他醉,这真是自古罕见的醉!
居儋三年,苏东坡喝过各种各样的酒,也有花样百出的醉。
特别好酒又非常容易醉的东坡,晚年居儋,讨醉是其日常,醉卧是其常态,也就不足为奇了。东坡在琼,醉态时现,便是独属于他可供后世快乐欣赏的一道靓丽人文风景线。
什么可让东坡醉?除了实实在在的酒可让他醉、自酿的酒香可让他醉之外,世上美好的景致与物事,包括能吹他醒的东风,也包括人们的言行,也均可让心中时时酝酿着酒意的东坡沉醉,他为挚爱的生活、美妙的生命而醉。
在不见明月只见如豆灯火的迁居之夕,邻家两位儿童清朗的读书声,让苏东坡拥有一个醉于万分可喜的迷人之夜。
至于那晚,到底是邻家的读书声让他醉,还是自家的坛子酒让他醉,后世已然分不清,或许也不必要分清,或许二者皆有份,兴许还可按古今诗人的诗意说法称,那穿透黑夜的书声如怡心的美酒,那乔迁之喜的美酒也是宜人的书声。
而毫无疑问,史上把邻童书声当饮酒助兴至醉之物,并写进诗篇留存于世散发永恒醇酒之香的文人,至今唯苏东坡一人。
彭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