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是由来已久的民俗,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压岁钱”变了味,红包似乎仅与钱的多少有关,导致“压岁钱”从数百到数千,一个比一个多,仿佛给少了,就没面子。在中国人的传统年俗里,发“压岁钱”的本意是长辈送给晚辈祝福与关怀。如今“压岁钱”行情不断看涨,甚至被一些人当成攀比、炫富的工具,其本该有的祝福内涵反而降低很多。如果因此让孩子形成嫌贫爱富、追求奢华的不良心理,“压岁钱”就不是“爱”,反而有“害”。
面对这笔数额不小的“压岁钱”,如何使用成了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笔者想起小时候,每收到一笔“压岁钱”,都是要一分不少地交给父母代为保管。但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法显然已行不通了。“压岁钱”让家长管理,不仅容易使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不信任,一不留神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一旦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支配“压岁钱”,家长又担心孩子年龄小,不会正确使用。
“压岁钱”是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其中的意义不在于钱的多寡,而在于暖暖的温情和祝愿。面对“压岁钱”,家长不妨借此机会给孩子一定的礼仪教育,告诉孩子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与期望,自己长大了,也要懂得孝敬和关心老人。而孩子的“压岁钱”则应由父母合理引导使用,比如让孩子选择用“压岁钱”买文具、书籍,给父母长辈买小礼物,或者用“压岁钱”帮助其他更有需要的人,这无疑是将“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含义,也让“压岁钱”回归祝福本意。
良好的家风,靠一代一代人身体力行传承;成功的家教,重要的是在点滴细节中呈现。面对“压岁钱”,教孩子如何接受、怎么处理,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契机。家长应率先走出物欲和攀比的怪圈,“淡化压岁钱,强调压岁言”,固守崇尚节俭的消费观念,让孩子得到健康情感和良好家风的滋养。在“压岁钱”中传承民俗、传承礼仪,让“压岁钱”回归祝福本意。
鲁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