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一天,爸爸开车载着我跟妈妈前往大沟镇探望我的外公外婆。妈妈一路上手指路边的村庄不停地说着:“这是二龙村,那那,这是三龙村……”
我对农村并不陌生,可带着“龙”字的村名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忙问,有二龙三龙,那大龙村呢?还有什么带龙字的村?妈妈一下子说不上来,要我回家问爷爷去。
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要向爷爷问个明白时,正巧爷爷在书房接受市电视台毛记者的采访,说的话题正好就是“龙年话龙”。
爷爷感叹,阳江先民聪明,择水而居,对村的起名大多因其地形水形而言,如新洲镇边的小龙村,就在鹤山岭下,其地貌酷似一条“龙”。那龙河也带“龙”字,奇怪的是,有一位摄影师曾经乘坐直升机拍摄那龙河,那形状竟真的与传说中的“龙”很相近。
爷爷说,阳江有一山一水一镇带“龙”字,那就是曾经在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廿七“积雪盈尺,三日始化”的龙高山;有曾经商贸兴旺的那龙圩,还有那龙河边的那龙镇。而两阳地区带“龙”的村落更多,有大龙村、龙涛村、龙潭村、丹龙村、龙头村、水鸭龙村等等达152条(其中阳江82,阳春70)。“哇”,这真的让我惊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村庄带“龙”字呢?
爷爷又说,那龙河作为漠阳江的支流,是阳江境内唯一以“龙”命名的河流,源自恩平经阳江市阳东区那龙、合山、北惯、东城,在雅韶尖山附近与漠阳江汇合,最后注入北津港出南海,全长67公里。
那龙河道东城段较为宽阔,沿河北惯丹载那味金村石仑等村民,相约五月划龙舟村村走亲,希望是团结有爱,和气生财。那龙河狭窄弯曲,每遇南海涨潮,常常顶着河水逆流而闹水灾,才有了“九月初三,十月初四,龙王殿里做大戏”的民俗。于是,在河边建龙船庙、感应宫、地母庙,立起石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望“漠海长天当有福,阳江贵地总无忧”。过年啰,村民张贴 “龙潜沧海,凤立丹山”,渔船张贴“龙头生金角,虎口露银牙”的春联;传唱儿童歌谣 “点猪栏板,狗跳南山,南山北斗,师公酹酒,酹到那龙角仔口”。在平常的房屋建造时,更不忘在门头上刻上“龙纹”。即使线条简单,仍然凹凸有致,左右有别。
在民间艺术活动中,阳江还有“鲤鱼化龙”的舞蹈。非常有意思的是,艺人舞动的只有龙头、龙尾和鲤鱼,龙身却是虚拟的,在强劲的锣鼓声中,配以双唢呐吹奏的《大开门》,体现了阳江人民对龙的喜爱、崇敬,也有对大自然的敬畏。
因为敬畏,这才有152条带“龙”字的村庄。这十二生肖中唯一没有实物的龙图腾,在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说,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李昊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