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娘家,我就是母亲做年饭的小帮工,随着她跑菜场,一点一点地置办那些鸡鸭鱼肉之类的。所以,从小我就知道,正式的“年”一定是从一顿丰盛的“年饭”开始的。
2003年结婚第一年的春节,婆婆就告诉我:“我当婆婆了,以后年饭都是你们的事了。”她当时一脸严肃,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年23岁的我心里难过了很久,也是那一天我真正意识到,成为“他人的媳妇”才是“真正成人”的开始。不过所幸,这些年,在婆家做年饭的主角是丈夫,我仍然可以扮演我的小工角色。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也因为丈夫工作的繁忙,中间有好几年,我把婆婆一大家的年饭安排在了饭店。5年前,公公婆婆回大冶上冯村老家盖了三层小楼,于是,两位老人便要求我们和小叔子两家人过年都回老家。几年来,每年春节,我们这一大家八口人都是团聚在上冯村,热热闹闹过春节。
因为小叔子的媳妇在武商当楼层经理,越是过节越是繁忙,年底总是要忙到大年三十的傍晚才能到家。于是,婆婆一大家的年货采购任务、年饭的准备工作就落到了我和丈夫的身上。
大年三十艳阳天,我中午就开始洗菜切菜,为年饭做准备了。农村的房子有个大院子,我把菜都搬到院子的大水泥案板上,一样样地切片、切块、切段,然后装盘。毕竟只有8个人的年饭,分量不多,不过一个半小时,我便准备好了,全部摆好后,我拍照发到家族群里,大家都称赞——红、绿、黄、白,色彩鲜艳。余下的时间便是等待了,太阳很暖,我们先到家的几个人便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远山,聊闲话。
熬过两个小时,丈夫开始正式烧菜了。他先烹制的是两道硬菜——“羊肉烧虾”和“烧鸡”,用农村的柴火灶慢慢地炖上一个小时,这些鲜肉便会变得入味、软烂、醇香。
年饭的菜很多:传统的清蒸鳜鱼是不能少的;爹爹婆婆喜欢的老鸭汤也早就炖上了;“大团圆”的各种丸子是婆婆钦定的;还有爹爹指定的“节节高”竹笋;象征蒸蒸日上的“粉蒸肉”也是必需的……
傍晚,小叔子一家三口终于到家了。小叔子收拾好东西,也钻进了厨房帮忙。这是丈夫家的好传统,一直都是男人做饭。他们两个人同时开工,不过半个小时,年饭的菜便全做好了,16道菜,摆满了一张大桌子。
婆婆指示我摆上10副碗筷,说这是“添丁进口”的意思。丈夫又喊了几位叔叔、婶婶,年饭的餐桌顿时热闹了起来。晚辈们逐一向公公婆婆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公公婆婆高兴得合不上嘴。几十年来,平时总是他俩过日子,两个孙子从幼儿园开始,也就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见一见面,每年这样的团聚是他们一年当中最快乐的了。
吃过年饭,丈夫的弟媳帮我收拾桌子,我洗好碗筷,收拾好厨房,才发现年饭的菜至少还剩下三分之二摆在客厅的餐桌上。婆婆往每盘菜上放一根洗净的大蒜叶,她说:“这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寓意洁净,也让那些‘脏东西’不敢过来。”
热热闹闹过大年。除夕虽然忙碌辛苦,但是平添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添了新年前行的动力。
作者: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