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巡山,总要到故乡的白云岩洞看看。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洞穴,空间约有两间房屋大小。洞口的岩壁外侧古藤蔓生,虬枝纵横,已经很有些年头了。走进幽洞,仔细辨认,会发现岩壁上留有古老的石刻,书写着“白云一滴泉”五个大字。在大字旁边,有个不起眼的泉眼,从泉眼里滴出汩汩泉水,四时不绝。掬水而饮,滋味甘甜。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白云寺。白云寺的兴盛正是源于洞壁上的灵泉。上古时期,白云泉泉眼里流出的不是泉水,而是银子,每天流出的银子正好够僧人一日的供奉。寺院扩大后,有僧人觉得银子不够用,于是开始在石壁上打碓打磨,泉眼从筷子粗变成碗口粗。可是奇怪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了香油,每天流出的香油恰好够寺院一天使用。又过了若干年,又有僧人觉得香油不够用了,继续打碓打磨,香油泉口由碗口粗变成了水桶粗。这时候,黄澄澄的香油不见了,泉眼里每天流出的只是泉水。白云寺从此衰落,再后来僧人都走了,只留下这滴滴泉水传诵至今。
这故事被古籍收录,据宋《五灯会元》记载:法远禅师在海会寺时,有僧问:“如何是白云一滴泉?”演师曰:“打碓打磨。”
无独有偶。在与白云岩不远的龙山,至今留有“半升子”的古迹,一爿古道岩石中间刻着一个半升子大小的石洞。据说,山寺僧人看到山下一户樵夫生活艰难,就在他每天经过的岩石孔穴倒上半升子米,供他带回家。时间久了,樵夫的妻子觉得半升子米不够用,就鼓动樵夫将石穴再凿大些。僧人看见樵夫一家贪心,从此再也不放米了。石穴于是只能用来盛风接露,樵夫依然是樵夫。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我们开始新的人生规划时,不妨牢记“白云一滴泉”和“半升子”的故事。呵护一方泉眼,敬畏一滴泉水、一孔石穴,就是守住初心,守护我们自己。
何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