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踏莎行》上半阕。作者以细腻缠绵的语言,通过眼中动、静两幅暮春景色图画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的无限感慨。这一阕描绘的春天画面,以行人踪迹为落脚点,由近及远,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暮春立体图画。真是细到了极致。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是天生的体质,故乡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宗教仪式总是会以措手不及的状态掉进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高兴或烦恼的时候总想着往农村的家里跑,晏殊这词的意境时时让我着迷,画面似电影中的“蒙太奇”般常常在脑海中浮现。我在老屋的门槛上小坐一会,或绕着村边逛逛看看,仿佛那里有一条无形的线,在风流云散之间交织着、牵动着时光的记忆。
“百节年为首”。民俗风情是岁月沉淀下的文化瑰宝。正月初四本是我们村里的“年例”。从几年前开始,我和家人都从城里赶回村随俗做年例,从年前开始物色厨师、选好菜品、列出名单向亲戚朋友发出邀请通知等等。一般来说,宴席都开20多桌,将屋前屋后的村道摆得满满的。每当我看到此情形,感觉与春一起醒来的,还有发芽的心情。
但在年前的时候,太太同我商量说,我家今年暂不考虑回村办年例,她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大年廿几我们一家人才陆续从省城或国外回到吴川城区,才安顿下来,又要赶回农村筹办年例宴席,一来时间太紧迫,二来好的厨师团队也早被抢订去了,不容易找了。我细想也是,只好作罢。然而,到农村吃年例、看年例的心情岁岁年年不相忘。
记得儿时过年,由于生活物资匮乏,父母总要提前一两个月攒上十元八元钱,买上一刀约莫2市斤的猪肉,几棵黄芽白菜,以及一些咸鱼、莳菇、生葱生蒜等“年货”。除夕团圆饭,生菜“包生”老少皆宜。小孩们在欢声笑语中接过父母递过来的1角2角的“压岁钱”。家人围坐,所有的欢愉映上脸上,温暖柔软,年味和亲情的交融,将迎来新一季的春暖花开。长大后我走出家门进城读书和工作,并把家安在城市,一晃眼已有30多年。每次回乡,看到乡下这间永不倒下的老屋时,总有一种思绪感念油然而生,总是情不自禁的回想起故乡那长长短短的记忆。
而今,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依然留恋故乡,除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和事,除了心中珍藏的太多的情感,除了舌尖上那些独特的故乡味道,印象最深的还有故乡“热辣滚烫”的年例。
故乡年例,是当地百姓过年的贺岁方式,是粤西地区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做大戏(粤剧)、木偶戏、放烟花等等。吴阳霞街村的状元灯会、振文奇艳村的“穿龙门”、振文三江村的打醮、梅菉头舞皮貅叠罗汉、黄坡大岸村“舞二真”,融合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于一体,更是精彩迭出。
故乡吴川年例已于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每年皆有之,便称为“年例”。大多数的年例举行范围是以社庙、土地庙、祠堂为中心,一条村或者数条村庄一起举行。现在的吴川年例越来越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联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年例”成了吴川年例的重要内容。春日暖阳,热情好客的吴川人呼朋引伴,长长的队伍走在田间地头,宽敞舒适的庭院满是春意,金灿灿的油菜花,紫、黄花风铃树,一片片绚丽多彩的豌豆花田,每一朵花都如同轻盈的蝴蝶,迎着微风优雅地翩翩起舞。整个田野被染成了瑰丽的画卷,给人一种沉浸在花海中的感觉。这一幅幅美景,构成故乡如诗似梦的春光图,沁人心脾。
故乡人往往在过完年例,才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奔赴征途,开始新一年的打拼。不管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最美的风景!
何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