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龙,便觉飞龙在天,奔腾之姿,跃然纸上。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昂扬向上,龙马精神,生龙活虎,奋发有为。
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神秘、尊贵、吉祥、力量的象征。龙的身形矫健有力,蜿蜒曲折,腾空而起,鳞甲熠熠生辉,犹如镶嵌着无数珍珠的宝石。龙的双目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龙的须髯飘逸如风,彰显着威严与尊贵。龙的四肢强健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躯,展现出非凡的力量。龙的形象,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周易》以龙喻君子之德,《楚辞》以龙形容神仙之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皆有龙的身影。
龙最早可追溯到上古众多的原龙纹。原龙纹在夏朝已经存在,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形。龙形的出现是在商代,商代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器物纹饰中最多的就是原龙纹,后来商人艺术加工创造了大量的龙的形象。经过周、秦、汉人们的不断加工,龙形逐步由多元走向统一,到汉代,一种“百物而为之备”的统一的龙形基本定型了,这种龙形就是后汉学者王符所说的龙:“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传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且各有所好: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等。龙形在秦、汉形成后经过历代一直到今天,不断向规范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今天,龙文化依然存在,但龙的政治意义逐步消失,宗教意义也逐渐淡化,主要是在美学、艺术意义上存在着。
唐初李峤《龙》云:“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传说中,龙是神异动物,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是万兽之首。当年孔子到周都,向老子请教礼教问题,老子说:“阁下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是言论还在罢了。况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乘车出来做官,遇到不合适的时机就随遇而安。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藏得很深,就像什么也没有,君子虽然品德高尚,表面上却像是很愚钝,深藏不露。抛弃您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放下您踌躇满志的神态与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都是对您自身没有任何好处的。我所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周都后,对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兽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线去钓它,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和云升上天空的。我今天看到老子,他大概就像龙啊!”
《山海经》与龙有关联的神兽,主要包括烛龙、应龙和夔龙,其中,烛龙是半人半龙的自然神,应龙是神龙和神鸟的组合体,而夔龙是商朝人推崇的始祖神。按传说,万龙之祖是应龙。
天地开辟之初,东北方有座大山名叫凶犁土丘,高得与天一样齐了,山上有许多灵异的动物在其中修炼,应龙居于南面的洞穴里。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应龙神功初成时,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长久的修炼,应龙长出了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力大无穷,堪称万龙之首。黄帝与蚩尤大战涿鹿。当时,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又得到夸父、刑天、风伯雨师、魍魉魑魅、山精鬼怪的帮助。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略别的部落。应龙擅长“畜水”,飞腾在空中,口含龙珠,射出数百丈长的水柱,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的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恶战之中,大雨飘向黄帝这边。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与夸父战了七天七夜,战败夸父。大战之中,自己也身受重伤,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龙属水性,所居之地,云气水分自然而然会聚起来,这就是南方多雨的缘故。许多年后,应龙复出,帮助大禹治洪水,施展神通,以龙尾扫地,疏导洪水,成为治水功臣之一。
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国是“龙的国度”,我们是“龙的传人”。在古代,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可见龙之地位。龙之形貌,兼取诸物之长,或翻腾云海,或潜藏深渊,变化莫测,引人遐想。如今影视剧中的龙的形象,将神奇、威猛、美丽诸元素聚于一身:身形跨山岳,粗长粗长的两根龙须,一翘一翘卷动着,梅花桩似的一对龙角,水灵灵的,像一簇美丽的红珊瑚。
现在见到的最早的龙画是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其中不仅绘有人物驭龙图,而且还绘有四条龙形。另外汉代黄安岭,汉末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张僧繇,唐代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宋代董羽、曾传古、陈容,明代汪肇等画家留下了大量的龙画作品。近代、现代、当代美术中都有很多杰出的画龙作品。
龙与民俗、民间文化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龙与民俗结合形成了民间龙文化,这种民间龙文化在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大量的表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时间也非常久远。传承至今的如江南水乡之赛龙舟、乡间庙会玩龙灯、放龙风筝、舞龙等。龙的成语也很多: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龙潭虎穴、龙肝豹胆、龙跃凤鸣、龙翰凤翼等。
龙故事则遍布于小说、戏剧之中。李朝威《柳毅传书》,写书生柳毅搭救龙女,终成眷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西游记》中的请龙王降雨、除妖等,绘声绘色。元杂剧《张生煮海》写儒生张羽清夜弹琴,招来东海龙王之女的爱慕,二人约定终身,却遭到龙王的阻挠,张羽用仙姑所赠的银锅煮海水,致使海水翻腾,龙王不得已而同意婚事。故事颇具浪漫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渴望。龙是正义化身。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得罪玉帝,被贬到凡间受苦,变成白马一匹,驮着唐僧上西天取经。为怀念小白龙恩德,民间将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科举领域,素将金榜题名形容为“鲤鱼跳龙门”。表明不但成龙有路,且此路畅通。
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精神,即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皆为龙之精神之体现。龙之寓意深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
权势与尊贵。龙在中国古代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贵。《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得土德瑞,黄龙地蚓见。”是为龙之瑞应。自此,龙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
祥瑞与吉兆。龙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物,是祥瑞和吉兆的象征,被用来祈求丰收、平安、幸福等。
智慧、力量与气概。龙也代表着精神与气概,是勇气、坚强、奋斗、不屈不挠的象征。传说中的龙,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掌控风云雷电等自然元素,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人们常常将龙视为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变革与创新。龙能屈能伸能大能小,善于应变,故古人常以龙喻指时代变革中的杰出人物。
在现代社会中,龙的形象和意义仍然深入人心。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中,“龙”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追捧的元素。总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意义与价值。
作者:汪翔